***
我能做什么?
在任何
一天
行走在
微弱的火苗
之上
在社会联结的
低浓度溶液
之中
在痛处
之上
在这一年
在这座城市里
在这一月
在这一年
再问一遍
我能将什么改变?
* * *
в любой
день
идти
над слабым
огнём
в слабом
растворе
солидарности
по слабым
местам
в этом году
в этом городе
в этом месяце
в этом году
ещё раз
что я могу?
俄罗斯当代青年诗人安德烈·切尔卡索夫(Андрей Черкасов)的这首诗,像一张被极度克制过的X光片。它并不宏大,却把我日常里最常见、也最容易忽略的那种“疲惫而清醒”的状态,一寸寸地勾勒出来。
这首诗有一种近乎“实验室”的洁净,词汇被压到最低限度,只保留读数——слабый огонь(微弱的火苗)、слабый раствор солидарности(社会联结的低浓度溶液)、слабые места(痛处)。三个“слаб-”(弱)在音节上相互呼应,构成一条不断回落的声线,把世界的强度往下拧。
更精妙的是前置词的连续变换:над слабым огнём(在微弱的火苗之上)、в слабом растворе(在社会联结的低浓度溶液之中)、по слабым местам(沿痛处经过)。空间关系从上到下、由外入内、由点到面,像是把个体与现实的接触方式——悬置、浸没、擦伤——依次演示给读者看。此外,全诗除了“идти(走)”之外几乎没有动作动词。只有“走”,没有“冲”“跳”“拖”“抗”。在“大词”失效的年代,“走”是最小的单位,也许是最可靠的。
我喜欢这首诗的“少”。诗人的极简主义,不是修辞上的贫困,而是伦理上的克己:他把诗的音量调到最低,让现实的噪音不得不退后一步;他把情绪的饱和度降到临界,让读者自己在空白处回响。
时间在诗里像坏掉的日历:“在这一年 / 在这座城市里 / 在这一月 / 在这一年”。“年—月—年”的回环提醒我们:当事件过密,人的主体感会像墨水在水中被稀释,我们记住了年月,却不确定具体哪一天,好像每一天都一样。
诗的结尾再度把问题提起:ещё раз — что я могу?(再问一遍/我能将什么改变?)。好诗不一定给你答案,但让你更明白该向何处思考。这首诗的好,就在于它把“我能做什么?”从口号里解脱出来,放回到步伐、体温、浓度这些可以感知的量表里。有时候,我也会在琐碎的一天里无缘无故地疲惫——不是失败感,而是被信息与事件耗尽的迟滞感。窗外有风,阴晴难测,脚下的路也不再新鲜。这个时候,我会想到夜里那只几乎要熄灭的烛火,只要护它一下,就会变亮;只要有人靠近,就有可能把“低浓度”的溶液慢慢煮稠。诗在此刻给到的,不是宏观策略,而是一种微观的继续方式。
如果你也“在这一年/在这座城市里”感到迟疑,请把这首诗读慢一点,让“弱”成为一种坦然的面对,而不是自我贬低;让“走”成为一种耐心的姿态,而不是被动的拖行。你不必立刻改变世界,先护住那一点火,把与社会联结的浓度调高一点,把步子迈稳一点。
等到你再次读到“再问一遍/我能将什么改变?”时,或许会发现,答案已经从疑问变成进行时:我正在做的,就是我能改变的。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