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之味(选摘)
182
火炉是冬日的心脏
围着它坐坐
就是亲人
205
你我之间的一场化学反应
生成了新的物质
尚未命名
206
太阳使大地受孕
生养众多
人,是最迟来到的那一个
210
从前的时候
爱,一说出口
就烧掉一座房子
218
我仍在天地之腹中
犹未诞生
这一个我,只是胎动
苦之味(选摘)
006
一生中最好的时间
我只是用来做梦
再没有比自己更陌生的人了
008
生活
总是小一个尺码
死,却大了一个
013
小时候因为好奇
连丧服
也盼望着哪一天能穿穿
050
枯了半边的千年古柏
生得缓慢
死得缓慢
052
离开的日子定下之后
每一天
都是告别
读睡做了许多年“三行诗”赛诗会活动,现在发现诗人海桑正在把三行诗当做一种体式来持续写作,于是有了这本《苦瓜和甜瓜的滋味,我都想尝一尝》。
大约十年前,诗圈还流行过“截句”,大体四行一首,很像当代绝句。至于为何叫“截句”,我没深究过,臆断可能是为与一首完整诗歌有所区分。截句之截,其实有点“断章”的味道在里面,就像卞之琳那首叫做《断章》的名作,也是四句,没头没尾,却自成一体。其实古代绝句的产生和截句也差不多,是从八句律诗腰斩而来的一种体式,经过诗人们不断试炼,逐渐成为一种更为大众喜爱并广为流传的短诗。
诗体越短,越容易催发所谓“金句”的诞生,而所谓“金句”就是流传度的保证。印刷术尚未发明的时代,诗歌越短肯定越被容易背诵,流传度越广,也更让人印象深刻。王昌龄号称“七绝圣手”,闻名当时,“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足以说明,短诗如何更容易获得梨园歌手乃至民间的喜爱。到了宋代,“小令”作为一种词的体式,也算短诗的一种。
日本最早有长歌,但不怎么流行,后发展出一种较短的和歌,是五行三十一个字,按照五七五七七排列,再后来又出现俳句,更短,只有十七个音。俳句成为日本最为流行的短诗,发展到现在,日本人写类似俳句的短诗,比如更为通俗的“川柳”就更加自由,不必讲究诸如季语之类规定性的东西,什么都可以写,素人写作也很多,因为它非常适合当代人对那“一刹那”、“一闪念”的抒发。
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短诗其来有自,不论是四行还是三行,两行也可以,只要能够足够表达一时一刻的想法,只要这种表达足够耐心寻味,让人过目难忘,那就是一首好的短诗。
提倡写“三行诗”,也是觉得它可能最适合记录一刹那的灵感,最能将诗人一些奇妙想法浓缩在最为简短凝练的诗句中。“三行诗”有人说是戴着镣铐跳舞,但又何尝不是最适合表达“刹那”式灵感的最好形式呢,因为有些诗恰恰满足三行的容量,增一分多余,短一分不够。
海桑这本三行诗集,采用了两个主题,两本小册子的模式。分别是“甜之味”和“苦之味”,每个主题下面各有二百多首独立成篇的三行诗,但是似乎也可以将它们分别看作是两首三行一节的长诗,就比较有完整性,不那么碎片化了。
我在读这两首“长诗”的时候,明显感觉,甜之味里有苦,苦之味里也有甜,甘苦之间,其实是可以转换,且并没有那么容易区分的。人生的滋味本当如此。
我们从这些三行诗中,常常能找到很多共鸣,比如这句:“小时候因为好奇,连丧服,都盼望着哪一天能穿穿”,真的能牵引出很多类似的童年经验,这短短的三行诗中,居然读出一点与石川啄木那样的悲凉感出来。但海桑的诗到底还是具有海桑的味道的。“我仍在天地之腹中,犹未诞生,这一个我,只是胎动”,顿感一种充沛的生命气息。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