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来风满楼

配图 / 郎静山
bedtimepoem

咸阳城西楼晚眺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位真正的“湿人”,他的诗几乎无一首不含水,不带雨,一片水汪汪,所以得了一个“许浑千首湿”的诨号。不知道这位无水不成诗的“湿人”是不是和名字里带水有关。今天这首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蒹葭杨柳”已经暗含水的存在,“溪云”与“山雨”就更加直给,更何况结尾还要以“渭水流”作结,的确够湿。

古人登高必思乡,必怀古,必有万里愁。许浑是镇江人,一朝入京为官,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是可以想象的,在诗人眼中,就连那高城之下的芦苇与杨柳,都能让他联想起故土江南水边的沙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这一句原诗下有诗人自注,指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溪就是磻溪,相传姜太公就是垂钓在这条溪水之上。阁就是咸阳城外的慈福寺阁。

这是一个秋日的黄昏,太阳西坠,一大片雨云正从西南方的磻溪上升起,向着咸阳城逼近,雨还没有到来,城楼之上先已狂风大作。鸟儿们纷纷躲避到绿色的草莽之中,而秋蝉仍然在风吹叶落的树巅鸣叫。这一片绿草萋萋,黄叶纷飞之地,原本就是秦汉两代宫苑所在,如今早已物是人非,无迹可寻。东来西去的行人过客每登临此楼,就不必再谈论这些兴亡之事了,一切都在渭水的昼夜奔流中不言自明。

关于这首诗,金圣叹曾有细品,非常精彩,原文摘录如下:

仲晦(许浑字)东吴人。蒹葭杨柳,生性长习,醉中梦中,不忘失也。无端越在万里,久矣形神不亲。今日独上高城,忽地惊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写绝。不知是咸阳西门,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游魂?三、四极写“独上”“独”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独立城头,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胜于溪云句,一何可笑。

秦苑也,秦人其何在?吾徒见鸟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汉宫也,汉人其何在?吾徒闻蝉鸣耳,然而叶又黄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今人问前人,后人且将问今人,后人又复问后人,人生之暂如斯,而我犹羁万里耶?

最近再次注意到诗人许浑,是因为前不久读了一本小说,叫做《紫云村》。这是“梁惠王”史杰鹏的小说新作,讲中晚唐历史上的“甘露之变”。而许浑正是这本小说里一个重要人物,他可以说是小说主人公,一个出身神策军的武夫张骥鸿的“贵人”。张骥鸿因为一番机缘巧合,被掌权大太监青睐。提拔他去长安附近周至县做县尉,许浑和他成了同事。

两人同为县尉,许浑却是正经进士及第出身,因为无人提拔,十几年不得升迁,他对张骥鸿这个有宦官背景的同事却并不歧视,甚至还常常点拨这个毛头小子,教他写诗,两个人成了很好的朋友。此后无论张骥鸿顺风顺水,还是被碾压谷底,许浑始终对他没有二色,是小说里一个正派且清醒的旁观者角色。这首《咸阳城西楼晚眺》也出现在小说里,那句“山雨欲来风满楼”十分传神地反映了“甘露之变”到来之前的凶险。

只是在历史上,许浑写这首诗的时候,“甘露之变”已经过去十四年之久,连皇帝都换了,朝局却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想来十四年后许浑所看到的应当不会比“甘露之变”前后更好。

前面提到许浑是镇江人。许家也算江南大族,武则天时期就出过宰相许圉师。李白当年为逆天改命,就曾入赘湖北安陆的许家,娶了许圉师的一个孙女。许浑是许圉师的六世孙,虽然42岁才中进士,但并不像小说里写的那样一直沉居下僚,在朝中官至监察御史,又先后做过几任州刺史,可见官做的还是可以。

许浑的诗歌从晚唐到南宋一直颇有知音,韦庄曾这样夸他:“江南才子许浑诗,字字清新句句奇。十斛明珠量不尽,惠休虚作碧云词。”南宋江湖诗派也对其很是推崇。

这首诗从题目到诗句都有不同版本,有一题作《咸阳城东楼》。东楼西楼其实都可晚眺,但西楼晚眺似乎更合乎诗中所写景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