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百年孤独》时树枝正腐烂的气味

配图 / Jocelyn Lee
bedtimepoem

气味

烂苹果的气味
十七年以前在惠阳昏黄的路灯下
读《百年孤独》时树枝正腐烂的气味
超市女工皮肤上香皂的气味
冷冽的空气气味
树木散发的类似水果硬糖的气味
半塔村星期六露天集市中午散场的霉蔬菜气味
还有隔壁
一所小学课间铃
那种极好听的音乐的气味2009.12.11

 

作者 / 叙灵

选自 / 《鲸鱼马戏团》,年代诗丛第三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气味可以唤起回忆,回忆也能唤醒久违的气味。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气味故事集。一些人物,一些物件,一些画面都会因着一个气味不期然在头脑中的挥发而纷至沓来。

 

叙灵这首诗就是这样,一个气味联想起更多的气味,都在记忆的某个角落里汇集于此。如此集中的气味联播,使这首诗成为这本诗集中气味交叉混杂最为浓郁的一首。虽然如此,诗人并不打算交代更多,而是希望读者能从这些气味中有所唤起,去追索属于自己的故事或者画面。

 

从这一首诗就可以看出,叙灵肯定是一位对气味特别敏感的诗人。在这本名为《鲸鱼马戏团》的诗集,我发现更多诗中都有对气味的描写。

 

在其早期诗作,写于1993年的《孤独的声音》中,就说:“火光熄灭之后,是无限的黑暗,我再也感受不到叶的颤动,花的香味”。这首诗似乎在隐晦地表达某种代表着希望的火光消失之后,人不仅视觉变盲,就连听觉与嗅觉也随之失去了。“花的香味”因为黑暗的到来而熄灭。而在2004年的《香山访木槿》中,写的则是在黑暗中“寻访那个有植物气味/名叫木槿的女子”。夜晚虽然是黑的,石头却发着光,正是借着石头的光亮,他们重新寻回了曾经失去的嗅觉。在这两首诗中,视觉与嗅觉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联动关系。

 

他的诗里到处有气味的出现,他从“小贩的衣物里,黏附着木瓜烂掉的气味”中,嗅到了“老年人是真正的孤独”;他在西江的“群山翠绿”中,闻到了“空气中流动着醉人的酒香味”;在姑姑的裁缝店里,他闻到了“布料的香味”;他把有隐隐“咸海味”的福建称作自己的“温柔乡”;在山村的张保保家,他闻到了“如盐的月光”“散发着汗香”,而父亲的身体则常年散发着“汽油味”;甚至在他所创造的超现实梦境中,一些被剥出心脏的软体动物,也被晾在了“清香的木头上”。

 

而最厉害的是一首叫做《异味》的诗,一个修道的人,甚至可以闻到那些山外来客身上的“异味”:

外面人
凡来山庄
王老师都觉得
他们身体内
有异味
酸酸的
他要求这些人
先去屋子后面的
山坡跑几圈
跑出满头大汗后
像一只只牛羊归圈一样
再回到山庄
喝粥
吃一些
苦野菜

 

读叙灵晚近的诗,感觉他是一个修行者,在山间砍柴,汲水,生火做饭,耕作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体悟生命与道的义理。读这些诗,恍惚是在读斯奈德的一些诗。斯奈德当然也是从东方文化中汲取营养的诗人,但叙灵对荒原、群山、溪流、一花一草,以及细小生物的观察与共情则是更有血肉连通之感。

 

叙灵说:“诗是觉醒者所说的话,诗是生命境界的一种语言的体现或呈现。汉语诗歌最终讲的还是生命实践,最后要抵达生命的通境,到达一种没有隔阂、平等、毫无挂碍的生命状态。”气味也是无碍的一种。你看,他是可以从课间铃那好听到音乐中闻出那音乐独特气味的人。

 

荐诗 / 流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