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那个割草女的手指突然热气腾腾,充满甜味

常芷

南瓜

南瓜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在冬天 想南瓜的时候
只能站在金边细白花碗上
粗粗地喊一声
我们的南瓜不知躲入哪片草丛
使那个割草女的手指突然
热气腾腾 充满甜味
乡下 土地一日一日空洞起来
但南瓜哪里去了
没有人关心
我也只是在想吃南瓜的时候
才记起它的圆它的累累斑痕
它的花灿灿的 很好看 一点没错
南瓜是和硬硬的红米饭
一起消失的

配图 / 常芷

南瓜,最亲切的一种瓜,因为从小就种南瓜、炒南瓜、吃南瓜……实在是最熟悉、吃得最多。今天,聊一聊关于南瓜。

我是江西人,人生第一次学炒菜,就是炒南瓜。5岁的时候,母亲在炒菜,带着我在锅灶旁,顺便教我炒南瓜。

灶是以前的柴火灶,不过烧的是煤饼。家乡产煤炭,把煤和黄泥掺水混合在一起,一捧捧煤泥,铺在地上,手工拍打做成一个个约30公分大小的圆煤饼,大晴天的时候,上午做出来,下午就晒干了。做饭的时候,把煤饼打成小块,作为燃料。这是很古老的做法了,后来再过一些年,才有了蜂窝煤(一种手持的蜂窝煤机,用脚踏制作)。

灶上是大铁锅,油热之后,把切成大厚块的南瓜放进去,用锅铲翻炒,盖上锅盖焖一会儿,再翻炒、再焖……直至酥软,再放盐,最后放点水焖煮一会儿,就可以带着黄澄澄的汤汁出锅了。虽然那个时候太小人,翻炒起来费劲,但炒南瓜的方法,一次就会了,一直记到现在。

家乡,属于赣湘交界的丘陵地带,七山二水一分田。在食用的瓜蔬中,常见的有南瓜、丝瓜、冬瓜、瓠瓜(江西又称白瓜)、黄瓜……,就种植和食用的普及度,南瓜是第一名。

南瓜成为瓜蔬之冠,首先是最好种(易于种植和生长)。对土壤肥力要求极低,又耐干旱,而且出产期长。

黄瓜、丝瓜、瓠瓜都要搭专门的瓜架、牵绳爬藤,喜水,喜腐殖质,对土质要求高又需要更多的人力投入。冬瓜口感偏淡,没那么好吃。相较而言,南瓜甜度高,口感好,同时对生长条件要求极低,并不必需搭瓜架,房前屋后,别的蔬菜种不好的再贫瘠干旱的土地,只要有几棵瓜秧种下去,都能生长茂盛,爬得满地都是,结出很多南瓜(几斤到几十斤的份量都有)。

每到盛夏季节,南瓜的重要性也会更加凸显。4-6月的多雨丰水期一过,随之而来的是7、8月的酷暑,日间气温常在36-38度,高温+少雨干旱,大部分蔬菜瓜果随之萎靡。之前一段时间繁盛出产的蔬菜:各种瓜类、四季豆、豇豆、各种绿叶菜……,产出大幅度降低,有些甚至下市。家乡一般乡下人家种植的夏季蔬菜,就只剩下南瓜、茄子、秋葵、空心菜(也要保持每天浇水)……等少数几种,那时候市场不发达,也难得出去买菜,农家可以吃的蔬菜就很少,南瓜变成了其中最重要的主菜之一。

到了秋冬,各种瓜类退场。南瓜也还是主角,因为极耐储存,秋天收的瓜,可以一直放到冬天。可以从春夏之交一直吃到过年,这样的优势,都是别的瓜蔬不没有的。

又因为个头大,一个南瓜十几斤是常事。少时居乡,家里每次开一个南瓜,都要连吃好几天,每顿吃饭,桌上都必有2碗南瓜(老家皆用一种叫“卤碗”的白瓷大深碗盛菜,容量不是很大,南瓜一做都要盛两碗),乡居的那么多年,真的是吃太多南瓜了。因为糖分高,焖出来的南瓜汤,又糯又甜,用于拌饭吃,特别好。“红米饭、南瓜汤”,这句话,从小听到大,也吃到大。

读到白连春的这首《南瓜》,一眼就唤起我关于南瓜的种种记忆,诗句中散溢出来的乡村气息鲜活、真实、亲切……,所以,把这首诗推荐给读者,又以荐诗之名,拉杂记叙一些乡土旧事。

查看原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