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正确无误,尽管有人会死

640-97

战争时期 XVI

这里,战争单纯得如一座纪念碑:
有人正在接听一个电话;
地图上的小旗表明部队已到位;
勤务兵端来了几碗牛奶。有个计划

却让活着的人为其性命心惊胆颤,
该中午口渴、九点钟就口渴了的人,或许
迷了路果真已迷路的人,还有那些想念
妻子的人,与某种思想不同,很快都会死去。

但思想正确无误,尽管有人会死,
而我们会看到千百张的脸
被一个谎言撩拨得激动不已:

地图会确切地指向那些地点,
此刻,那里的生活意味着噩耗:
南京,达豪。
作者 / [英] W. H. 奥登
翻译 / 马鸣谦、蔡海燕
选自 / 《奥登诗选:1927-1947》,上海译文出版社

In time of war XVI

Here war is simple like a monument:
A telephone is speaking to a man;
Flags on a map assert that troops were sent;
A boy brings milk in bowls. There is a plan

For living men in terror of their lives,
Who thirst at nine who were to thirst at noon,
And can be lost and are, and miss their wives,
And, unlike an idea, can die too soon.

But ideas can be true although men die,
And we can watch a thousand faces
Made active by one lie:

And maps can really point to places
Where life is evil now:
Nanking. Dachau.

Wystan Hugh Auden

 

《战争时期》,又叫《战时十四行》,组诗,是W. H. 奥登一组极为重要的诗篇。这组诗写在1938年他完成中国之旅返回英国之后,显示了奥登想要用一种全新的形式重写人类史诗的野心。每一首十四行诗可以独立成篇,但总体上又有着与人类历史或者时间同构的结构。一半是神话、宗教和历史的部分,一半是他所身处的1938年的人类的当下,确切的说就是二战时期的世界。

今天选的是组诗第十六首,写的是其作为记者参观中国抗战前线某指挥部的一个场景。整首诗非常好理解,表面上讨论的似乎仅仅是一个可能错误的作战计划所带来的可怕后果,但着眼点确是对战争这种人类行为本身的厌恶和愤怒。尤其写这首诗的1938年,南京大屠杀与达豪集中营都已经为世人所知。

战争单纯得如一座纪念碑。战争就其行为本身来说的确足够“单纯”,无非是生或者死,或者只有死而无所谓生。纪念碑则更加单纯,战争早晚都会以一座或者几座纪念碑来画上句号。纪念碑的单纯在于,它以方正然而晦涩的无声,传达着人类根本不想接受的信息。

思想永远正确,只是,思想会让那些本该中午口渴,但九点钟就口渴的人更叫焦渴,让那些或许会迷路而果然迷了路的人更加迷失,还有那些想念妻子的人,按照电影的一般桥段,他再也不会活着见到妻子。具体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在被某种思想驱使之后,就会成为思想暂时的寄生体。“地图会确切的指向那个地点”,寄生体会成为炮灰,而思想的存放永远不缺肉身的房间。

如果可以不妨完整一读这组十四行,奥登从创世纪和伊甸园写起,写到农夫、骑士、国王与圣徒、学者、诗人、房地产商人等等,对战时人类场景的考察、对既往人类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人性本身的怀疑,促成了奥登思想和诗艺的最终成熟。

 

荐诗 / 流马(微信号:he-liuma)
2016/07/1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