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题图 / David Grossman题图 / David Grossman

亥年残秋偶作

曾惊秋肃临天下,
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
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
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
起看星斗正阑干。

作者 / 鲁迅
选自 / 《鲁迅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83年前(1936)的今天,鲁迅在他“战斗”了近十年的上海辞世。此前一年(1935),他为旧友许寿裳誊录了这首七律,并在离世前三个月将其交托。“俯仰身世,无地可栖,是何等的悲凉孤寂!”(许寿裳)这首“残秋之作”,也被视作鲁迅的绝笔。

鲁迅所作旧体诗不多,但若临“肃秋”一般的世道人心,必定“怒向刀丛觅小诗”,谢绝“春温”而投笔相刺。然而,过去还能从目睹的“层层淤积”的血中,以笔为刀,挖个小孔“苟延残喘”;如今面对萧瑟的乱世、窒息的暗夜,却唯有唇冷齿寒,沉郁到无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戌年初夏偶作》)的期望,徒留下“尘海苍茫沉百感”。

就像《百年孤独》里阵亡的将士,将血汇入江河、魂归马孔多,“彷徨于无地”的鲁迅在日薄西山的境况中,也想象过“重返”故乡。绍兴近水泽、多蒲苇,鲜脆的茭白(“菰”)滋长在记忆里,散发出“思乡的蛊惑”,“哄骗”鲁迅“时时反顾”。然而,“老归大泽菰蒲尽”,终其一生的情感寄托,竟然也荒芜到无处安身。

烟水寻常事,荒村一钓徒。深宵沉醉起,无处觅菰蒲。(《酉年秋偶成》,1933)

弥留之际,鲁迅会有怎样的感知?如其《墓碣文》所示,“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大概极致的黑暗也将迎来光。探照进阒寂夜空的一抹晨曦,替鲁迅留住了最后一丝生命的温度。不是回光返照,而是看清生活各个面貌之后的坦然,以及与行进中的人类和文明休戚与共的坚决。1936年8月23日,卧病中的鲁迅,为该诗的尾联写下了某种诠释:

“街灯的光穿窗而入,屋子里显出微明,我大略一看,熟识的书堆,堆边的未订的画集,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荐诗 / 曲木南
2019/10/19

第2415夜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