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紫色,
我选择早睡早起早出早归。
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
忙人之所闲而闲人之所忙。
我选择非必不得已,
一切事无分巨细,总自己动手。
我选择人一能之己十之,
人十能之己百之。
我选择以水为师,
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我选择以草为性命,
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选择高枕,
地牛动时,亦欣然与之俱动。
我选择岁月静好,
猕猴亦知吃果子拜树头。
我选择读其书诵其诗,
而不必识其人。
我选择不妨有佳篇而无佳句。
我选择好风如水,
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我选择轴心,
而不漠视旋转。
我选择春江水暖,
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选择渐行渐远,
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
而曾未偏离足下一毫末。
我选择电话亭:多少是非恩怨,虽
经于耳,不入于心。
我选择鸡未生蛋,蛋未生鸡,
第一最初威音王如来未降迹。
我选择江欲其怒,涧欲其清,
路欲其直,人欲其好德如好色。
我选择无事一念不生,
有事一心不乱。
我选择迅雷不及掩耳。
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
作者 / 周梦蝶
前些日子在工作的间隙翻到这首诗,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纪录片《化成再来人》里的画面:一个消瘦、枯索的背影,着一身暗灰色长袍,十年如一日地伫立着,在窗下。真的是“冷粥、破砚、晴窗”,不论严寒酷暑。
《化成再来人》是台湾导演陈在兴拍摄的系列电影“我在岛屿写作”其中之一,呈现了诗人周梦蝶如实、朴素的日常生活,并在其中穿插映射诗人思维、修行、写作轨迹。
周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凄苦。生于1920年,时逢战乱,早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迫于生计入伍,逃到台湾退伍后,又在街头摆书摊20年。这样吃了一辈子的苦的人,满目沧桑,一眼望过去,好像每一条皱纹后面都是一段受难史。当如此悲苦的人穿越沉重的命运唱起佛经,显得格外令人动容,有说服力。
诗的开篇诗人即做了一个选择:我选择紫色。为什么是紫色呢?诗人曾经说:紫色,是暗淡的。我觉得,暗淡低调的同时也代表了一种高贵的守己。
“我”选择事无巨细自己动手,别人一遍就能做到的事情,我做十遍;“我”选择谨慎地生活,不去追求众人忙碌汲营的目标,反而努力修行那些被他人忽略的品质。“我”选择像水般坦然自处,也如草般坚韧不拔;“我”选择既能“渐行渐远”,又丝毫不偏离足下轨迹。
我愿意所有事物回归本质,“江欲其怒,涧欲其清,路欲其直”,“我”选择,最后一人成究竟觉,在不断地修行中无量地突破自己,成为有佛性的人。或许,越是命运悲苦的人,越能在善良与命运的淬炼中酝酿出大慈悲之心。
这首诗是诗人对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为人处世的一次真诚的期许,关于选择,也关于内在修行。在喧嚣物欲的当代都市,过一种苦行僧般律己的苛刻生活,这是诗人的选择。
学会做选择,是生活教会我们的最珍贵的技能。一个敢于做出选择并为之坚持的人,才能够拥有真正的核心。
荐诗 / 李可以
第2844夜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