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暗,收工
一個人行,佇都市
捱目珠吊吊頭臚冇冇
蓋像自家已經
灰飛腦散
三不時捱失神走誌
浪浪蕩蕩穿弄過巷
盡想聽一聲
阿姆籲細人仔洗身
盡想鼻一下
竈下裡煎魚炒菜介味氣
臨暗,愐起
阿公講介家族史
捱等這房歷代犁耙碌碡
今捱都市打拚
愛學開基祖
暮麻,一個人
行中山路
輐中正路
論萬盞火照毋光
腳下介路
人來人去算毋利
冇人好問
食飽餵冇
钟永丰客家话朗读
关于用客家话或者方言写作,钟永丰在某档播客中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不应为方言写作而方言写作,而应该是当你使用这个方言时,一定是这个方言的某些表达更准确,更有表现力,更能体现作者的意图。“客家话中一些字句语词的转折方式与表达特色,能充分满足许多诗歌所需,属于意念与感情上的含蓄、象征、与暗喻特色。”
我们看这首《临暗》,写的是一个来到大都市打工的小镇青年在傍晚收工后,游荡在街上的感受,那样一种疲惫、孤独,对故乡的强烈思念,和对都市生活的疏离与迷惘被这样一种语言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纯熟的客家话口语词汇和语法(如“臨暗”、“捱”、“佇”、“愐起”、“算毋利”、“冇人好問”、“餵冇”),使诗歌充满了原汁原味的客家生活气息和情感力量。
这首诗如果用普通话来表达,大致是这样的:
黄昏,收工
一个人走,在都市
我眼睛耷拉脑袋空空
简直像自己已经
魂飞魄散
时不时我失神走神
漫无目的穿梭小巷弄堂
好想听一声
妈妈唤小孩洗澡
好想闻一下
厨房里煎鱼炒菜的香气
黄昏,想起
爷爷讲过的家族史
我们这一房历代耕种辛劳
如今我在都市打拼
要学开基祖
天渐黑,一个人
走在中山路
拐进中正路
纵然万盏灯火也照不亮
脚下的路
人来人往算不清
没人可问
“吃饱了没?”
两相对比,无疑你会非常轻易地辨别出只有在客家话原作中才能嗅闻到的特有气息。“冇人好問 / 食飽餵冇”,一句最平常、最温暖的客家问候语,点出了文化根基在都市生活中的失落。
胡续冬生前曾撰文谈及钟永丰的方言写作,他是这么说的:“钟永丰与林生祥的合作基点在我看来是对方言中所包含的诗歌可能性的高度肯定。几年前,我也曾经尝试过用方言进行诗歌写作,但我觉得我的尝试远不如“钟林配”自觉。因为他们深知,从最直观的层面上来看,方言入诗或者入歌,首先并不是一个文化身份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激活语言、让表达更有效的问题。”(《客家新民谣与诗歌的力量》2008年4月)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