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下的空缺穿过我,
就像线穿过针孔。
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密布着它针脚的颜色。
作者 / [美国]W·S·默温
翻译 / 光诸
Your absence has gone through me
Like thread through a needle.
Everything I do is stitched with its color.
By W. S. MERWIN
诗中有一类叫“逸品”,它不依附于某个作者的风格,却具有超高的水准,它可以说是上天的馈赠,谁“捡到”谁就赚到了。但也有些很像“逸品”的诗,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作者的风格,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而今天介绍的这首《分离》也很像“逸品”,但其实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风格。
相信很多读者对W·S·默温都并不陌生。默温(1927—2019)是美国二战后最重要的诗歌大师之一,有人把他的诗归于“超现实主义”,我觉得有点牵强。我感觉默温的诗的特点是在描写现实,但他写出来的东西却又并不在现实中,似乎存在于和现实差“0.5维”的某个地方。他的词句之间有一种“空气感”,松散,但同时又通过某种非常强大的“电磁场”连接着。
今天这首诗的“电磁场”破壁,不但体现在词与词的连接上,同时也笼罩了诗的内容本身。作者思念的人,通过“缺席”产生的电磁场影响着作者的日常生活。
这首诗,我还见过董继平的译本:“你的空缺犹如穿针的线/穿透了我的躯体/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把它的色彩一针针缝缀”。确实又甜美又警策,但我在翻译中,刻意保留了原诗的“空气感”。
有人把默温的《分离》这首诗和孟郊《游子吟》对照,但我觉得两者没有什么相似之处,除了“缝”这个动作碰巧重合——但是《分离》中的“缝”是个意象,《游子吟》中的“缝”是个实际的动作,两者属于不同维度的物种。如果要类比,我觉得它让我想起李商隐的那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两位诗人都巧妙地把“缺席”的“无”寄托在一个意象上,“针线”或者“青鸟”,从而使它有了形状和作用力。当然,“青鸟”这个意象更加“实在”,但它和“蓬山”之间的距离让这句诗具有了和默温类似的“空气感”。(蓬山就是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友情提醒:想像就好了,千万不要去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区迎宾路7号蓬莱水城景区内的“蓬莱阁”,它会咬死你所有的幻想!)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在思念什么人吗?请在留言中给他/她写几句话吧——如果你看得到他/她的缺席所带来的针脚的颜色,紧紧环绕着你。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