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起数年前的一个秋日
我坐在青岛崂山附近的海滩上
一只豹走出了山坳
走到了海边,走到了我的身边
卧下,它通体金黄
我们又一起玩球,后来
它又独自回去了
荐诗人注:胜元/reims,BBS重要诗人,长期活跃于高校BBS,曾任水木清华、一塌糊涂诗歌版和多个文学版面版主。前面几次推荐的CM、jir,也都是BBS诗人。
诗中的“豹子”,从崂山中走出。关于崂山,历来有传说,关于崂山道士和法术。曾记得很古早的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年代感出来了):一个姓王的人去崂山拜师学法术,道士师父首先教的就是“穿墙术”,念个咒语,就可以穿墙。这个人学会穿墙术之后,回到家,就和人炫耀,结果穿墙失败。因为穿墙的出发点,不太好,所以法术失灵……
这个故事,后来才知道源自《聊斋》。和《西游记》不一样,《西游记》神神怪怪一看知道是神话,是假的。但崂山道士的故事,却很容易让我这个当时的小孩子信以为真,种下拜师学法术的最原始的憧憬想象的种子。以致到后来,年轻的时候,还去找了一些道教经典来学习,比如:张伯端《悟真篇》、葛洪《抱朴子》、吕洞宾《太乙金华宗旨》……,然后自己打坐炼气,希望练出一些如天眼通、他心通之类的神奇功能。
奄忽多年过去,修炼已成往事,但至今还记得《悟真篇》中有句话:“一言以蔽之,曰静”,是静坐、冥想的最高要诀之一,偶尔夜中静坐一下,调心调睡眠,都效果显著。所以,回过头看,崂山道士的影响,不可谓不悠远绵长。
往事聊过,再回到诗。第一眼就喜欢胜元这一首《豹》,更因为和他一样,我也写过一些类似的诗。比如,写狐狸,《摘杨梅的狐狸》。
前不久读小安诗集,看到她也写过一首狐狸,诗名《白狐》,略有点长,摘第一段:
白狐
到我这儿来
有灯光的房间
我在里面坐着
你来了
外边正下雪
你把雪带进来
踩在地板上
看着我
那种表情
仿佛在唱一支歌
类似这样的诗:是叙事吗?是。
是虚构吗?是。
是真诗吗?是。
真诗可以虚构吗?是。
真诗可以虚构。虚构,无碍于真实。
胜元的《豹》,小安的《白狐》,还有我的《摘杨梅的狐狸》是同一类诗:在真实和虚构之间,仿佛真实,又有虚构。
我们之前聊到过,要写真诗,叙事、记录、夹叙夹议……,需要明确:真,不等同于不可以虚构。情节真实,场景可以虚构;情感真实,情节可以虚构。但诗,必须有一个“真实的核心”,不容虚构。
我们写诗,有“不得不”的原因在其中,这个“不得不”,不容虚构。这是我们写诗的第一驱动,是我们要表达的或显或隐于文字之中的真实情感和愿望。诗以真实为本。这个“不得不”的“真实的核心”之外,一切均可虚构。
所以,在纯写实、记叙之外,很多时候,真诗可以虚构。它们和假诗的区别,首先是关乎诗的“真实的核心”也即不容虚构的“不得不”。其次,在于虚构的水准高下。这件事情,说来似乎很抽象,用例证,则很容易理解:同样是虚构,真诗VS假诗,就像李云龙的《亮剑》VS燕双鹰的抗日神剧(《英雄》、《大漠枪神》),其中的区别,一看便知。
这种真实和虚构的关系,写文章也一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远在河南邓州的他,应滕子京之请而写。在此之前,范仲淹从未到过洞庭,所以那些我们从小背诵的名句篇章:“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都是范仲淹所遥望想象而成。但《岳阳楼记》真吗?真!因为范文正公之真,不仅在巴陵洞庭之胜状,更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这就是前面所说“真实的核心”。
所以,诗、文一理,诗的叙事和记录,可以写实,也可以想象、愿望。想象力的高超、高妙,就变成了诗的高超、高妙。李白可以梦游天姥,杜甫也可以愿得广厦千万间,海子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想象力高超又自然的诗,不多见。胜元的这一首,真的很好。虽然,知道这是想象和虚构,但是看他的开头:
“我想起数年前的一个秋日
我坐在青岛崂山附近的海滩上……”
胜元把这个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胜元是山东人,不知道他和崂山道门,有没有什么样的关系。写到这里,我突然,对这首诗到底是真实还是虚构,有点不那么确定了。
或许,下一次有机会,可以试着和胜元聊一聊法术和神仙?或许,借着某种机缘,在庭院的隔墙上,某一天会显现一道隐形的门,可以让人身形一闪,轻轻地就穿了过去。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