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为四旬斋期间的阅读而作
就连书虫也归于尘土。
他们的藏书以半价售出。
那些卷角,那些空白处草草的记录,
我曾在这儿。我读过这个。我爱那一页。
我们读书试图找到要追随的那条路。
仿佛每个词都拼出了一块石头,
一级级攀升直达旋转的星辰。
我们读书这样我们的心就可以不作空洞。
别人的思想刺穿你的骨头。
当我们阅读这些页面时,我们不孤单。
餐桌摆好了,一场主人与客人的盛宴。
曾经被遗忘的不再失落。
尽管我们的肉体再次化为灰烬,
我们活着时却并非没有胸膛。
Sonnet for Reading During Lent
Their collections sold at half the cost.
The dog ears, the jots in the margins,
I was here. l read this. I loved that page.
We read in search of the path to follow.
As though each word spelled out a stone,
Ascending rungs up to the spinning stars.
We read so our hearts may not be hollow.
The thoughts of others slice through to bone.
We weren't alone when we read those pages.
The table set, a feast for host and guests.
What once forgotten was no longer lost.
And though our flesh again becomes ashes,
We did not live without our chests.
这首十四行诗的题目告诉我们它是为“阅读而作”,整首诗给读者的初步印象就是谈论阅读之于人的意义,也许还能让有些读者联想起那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是的,这首诗里确乎有类似的表达:
仿佛每个词都拼出了一块石头,
一级级攀升直达旋转的星辰
但它们之间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那句名言属于宏大叙事,指出书籍对人类文明的传承、革新、进步的工具性价值;后者则注目于个人,从个人阅读体验与生命丰盛的角度,谈论阅读的提升作用。
不仅这两行,甚至整首诗都是以阅读者自身为中心,关注个体的生命、个人的救赎。
诗歌起句为整首诗将要谈论的“阅读”话题设置了一个令人震颤的背景——“就连书虫也归于尘土”!“从土而出”“仍要归于尘土”是天命,无人能够逃脱,无论你是文盲,还是学者书痴。
用市井俚语来形容,作者真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人,或一杆子插到底,不留余地(事实上也无余地可留),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个起句令人悚然心惊。
当然,作者并非为了恐吓读者而特出此言,从下一行,我们可以得知因由,原来她正是在某位“书虫”去世后的藏书拍卖中,亲身经历一番探查、触摸、思考、感受、联想、叹息……而后写成此诗。
是的,没错,就连书虫也归于尘土。然而,在从尘土到尘土之间,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的灵魂可以攀上星辰,我们的心可以不作空洞,我们可以找到同伴而远离孤单,我们可以在前人(或旁人)遗忘之处不再失落,我们享受盛宴以致生命饱足丰满……在短暂之中觅得永恒,在卑微之中成为高贵。
诗人在这里与读者真诚分享自己的心得,毫无保留,甚至恳切,甚至暗暗邀约我们,与她同行!
作为一个读者,我被这首诗深深打动,可以说是读之心悦,品之甘甜,余韵悠长,难以忘怀。我盼望着,来读的你也是如此!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