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夜晚,来到星星窥视着的棚屋,睡在牲畜们中间,向人们投去温柔的目光

Laura Makabresku
是谁在夜晚,来到星星窥视着的棚屋,睡在牲畜们中间,向人们投去温柔的目光

为避难所而作的一首诗

谁如此富有
他拥有钻石、雪片与火,
叶子和森林,
鲱鱼、鲸和地平线——
谁掌握着星辰之外私室的钥匙
和坟墓的钥匙——
谁是播种者、种子和面包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来到一颗星星透过椽子窥视着的简陋棚屋,
睡在牲畜们中间
向国王和牧人们投去温柔而寒冷的目光。但这些时间之子,他们的栋梁应该坚固。

 

作者 / [苏格兰] 乔治·麦凯·布朗
翻译 / 张洁
配图 / Laura Makabresku

A Poem For Shelter

Who was so rich
He owned diamonds and snowflakes and fire,
The leaf and the forest,
Herring and whale and horizon —
Who had the key to the chamber beyond the stars
And the key of the grave —
Who was sower and seed and bread
Came on a black night
To a poor hovel with a star peeking through rafters
And slept among beasts
And put a sweet cold look on kings and shepherds.But the children of time, their rooftrees should be strong.

 

George Mackay Brown

 

 
乔治·麦凯·布朗(1921-1996)是一位苏格兰著名诗人和多产作家,出生于奥克尼群岛的斯特罗姆内斯,并在那里度过了一生的大部分时光。

布朗终生独居,终生都面临着健康方面的挑战,但他的诗却一点也不“苦大仇深”,坚定的信仰和对家乡的热爱,是他生命的两大支柱,也成为他作品的主要内容。

他的诗辨识度很高,音质明快而精妙,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从《为避难所而作的一首诗》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但,布朗的诗是用不着解读的,并且似乎是抗拒阐释的,所以,这里我只简单说几句,介绍一点与这首诗相关的背景,以供阅读参考。

首先说说诗题。题目中“避难所”,并非现今的难民营或收容所之类,但难民营或收容所这类人道主义关怀机构及其慈善服务,或许与对“避难所”的承袭不无关系。

原来,圣经旧约记载中,“避难所”是上帝设立的“逃城”,使一切误杀人者可以逃入其中,躲避报血仇之人和世俗律法的审判。在“逃城”外可以被立即处死的罪犯,一旦逃入城中便可性命无忧。因此,上帝就被信众们称为“我们的避难所”,这个称呼也直传到如今。

布朗这个诗题,不仅给了读者一条明确的进路,而且诗题本身也是诗歌内容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这一点有别于另一类诗,在那“另一类诗”中,题目是可有可无的,有的直接如李商隐“无题”,有的根本没有题目,只有编号,有的连编号都没有,像孔子的论语,被后来的读者以首句呼之。

但,布朗这首诗,如果隐去诗题,诗歌最后一行的“栋梁”就会令人费解。既然是“避难所”,当然必须栋梁坚固,不是吗?然而这位自己是“避难所”的上帝,却“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来到一颗星星透过椽子窥视着的简陋棚屋,睡在牲畜们中间”,这来自耶稣诞生的故事,一个软弱的婴孩,睡在马槽里,俨然成了一个“避难者”。

此处被认为是福音的反和性,上帝“拥有”,“掌握”,“富有”,却为人类而成为贫穷,为要带着那些投靠其的人一起离开贫穷。为了保护“逃城”中的“逃犯”,他必须亲自进去吗?对许多人来说,这一点可能很难明白。但我想,若是愿意谦卑,必定终能明白……

那么此刻,就先读诗吧,品一品布朗先生如何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抓住那至为关键的一点,呈现在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中,他是多么真切,他所描述的,仿佛正在亲眼目睹。

哦,差点忘了说一下“时间之子”——朝觐圣婴的“国王和牧人们”,是“时间之子”;我们也是“时间之子”,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活在时间之内,一生年日有限。

正因如此,我们本能地渴望着无限——无论有信仰者无信仰者,概莫能外,不是吗?

(先别忙着回答不:))

荐诗 / 张洁Jessie

查看原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