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孤单是一所房子,外面下雨里面也下雨

640-170献诗

你的美色近乎忧伤,你的忧伤照亮了美色。
你的聪慧像蜡,滴落在一张纸上。
善良如你却并不乏味,触碰时犹石火电光。
你性感如女神,在一张照片里,
在我老眼开合的成像中。
黑发中有一缕白发,请不要掩饰它你也没有掩饰它。
你心中有千山万水,却看见风景如画。
眼角的疤痕如雕版蚀刻,乃上帝之手所做标记。
你十九,还是九十?
你手舞你足蹈,几乎甩掉踏板拖。
你的孤单是一所房子,外面下雨里面也下雨。
你的快乐像朝阳升起,预示今天又是一个好天气。
你的来路悠远漫漫,你的去路催马扬鞭。
你的爱如我的爱,我们都无法爱自己,
你的手曾抓紧了我的手,只有你的指甲没感觉,
却抠进了我的肉。

作者 / 韩东
选自 / 2017《亲爱的日历》,楚尘文化

 

中国的传统意识里,缺乏对个人感情的尊重。正因如此,当千年的桎梏被打破,就催生了可怕的景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纯文学杂志的发行量动辄几百万册,人们对于诗人的崇拜堪比现在追星。这些,都是精神世界曾经的过度饥饿所造成的。

如今,这种饥饿现象大约已经度过,尽管人们的饥饿感还没有完全消失,但毕竟在向正常的、真实的状态过渡。人们渐渐领悟,只有个人的才是真实的,也才是普遍的。如果不是个人的,那什么也不是。
爱情诗也是这样,从席慕蓉、舒婷再到余秀华的流行,人们越来越关注个人的体验。然而这还不够。曾经流行一时的一些中国现代爱情诗,看似热闹,却只是呼应了我们某种狂热的病症,难以被长久地沉淀下来。

在这种急骤的历史进程中,我更想介绍韩东的诗。

韩东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位哲学家,可他实际上是一位情诗高手。他的很多情诗,能让静心去读的人产生很深的共鸣,甚至久久难忘。比如他的《你的手》:“你的手搭在我的身上 / 安心睡去……这只手应该象征着爱情 / 也许还另有深意……等到我习惯并且喜欢 / 你在梦中又突然把手抽回 / 并对一切无从知晓”。杜甫说“于无声处听惊雷”,正是这种极细微的体验。又比如《断章2002》:“一切都已过去 / 短暂得像苹果树开花 / 我领略了最美的风景 / 来到蛮荒之地 / 痛苦和欢乐已不再重要了”。这段是直抒胸臆,描写爱情退却后面对荒凉而充满生机的内心。蛮荒,这才像现代人的情感。

这首《献诗》的形式是非常传统的,由14个排比句式组成,气息流畅,音韵和谐,但其中充满微妙的变化,像越握越紧的手,最后指甲陷进肉里。“你的手曾抓紧了我的手,只有你的指甲没感觉, / 却抠进了我的肉。”读到最后这一句,忽然感到疼痛,这几乎是每个个体都能唤起的经验。

这首诗的美在于真实,呈现出的几乎是我们都经历过的场景。这就像一片叶子拿给你看时,你觉得美得惊人,可当这片叶子重又拿回枝头,你就再也找不到它了,它最终回到真实,与环境泯然一体了。

叶子只是一个比喻,诗歌是再创作的产物,它又是如何“归根”,回到真实的?

作为导演的韩东这样说过:“好演员需要极强的同情心,感同身受,才能深入角色。并且,这里的同情是没有是非(判断)的,近乎智慧。”我想作为诗人的韩东会有同样的理解。好诗人有极强的同情心,又是极具智慧的。缺乏同情心的天才诗人很多,在语言和形式上沉迷不返;缺乏智慧的诗人也很多,诗歌会写得平庸无奇。两者兼具才能使诗歌超然于真实又不离真实。

这种智慧是如何做到的?韩东在一首诗里曾这样写:“缓慢而深情 / 流水之于圆石 / 边思索边讲述 / 恢复了往日的明月”。这句诗中的“思”,是近乎“智”的存在。圆石是不碍流水的,流水也自然而没有造作。诗人作为书写者、造作者,他的书写就是不写,他的造作就是不造作。这种淡化了自我而不缺少观照的状态,就是智者的状态吧。

荐诗 / 牛慧祥
2016/09/11

 

题图 / Marta Orlowska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