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批像素人
涌进早晨六点半的地铁
在低分辨率
的站台
失忆
有个女孩站在旁边吃苹果
她有丝绸般的皮肤
脸打了马赛克
后来
她扔掉了手里的苹果
说,这是一个数据存储器
味蕾是虚构的
她后来崩溃了
在像素化的六点三刻。
她是笑了很久后
崩溃的。
后来
车站
像失去信号的电视机
成为没有声音、图像
的空白屏幕
我在原地吃杏仁。吃了一上午
一上午,
地铁站的镜像
也没有修好
所以,我感到被虚空环绕。
作者 / 夏宏
时间是什么?这个问题很难。六点半是什么?这是人类对时间所作的一种精确化裁量。这种裁量太有效了,以至于我们甚至以为时间本就是一串数字;尽管实际上,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混沌时间观离我们一点也不遥远。至于高峰时段的地铁,则像极了流水线。人们如同五花八门的零件,被运往属于各自的下一条流水线。
这首诗里“像素人”的概念,描述了这一境况: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的不可交互。人与人仅仅止于观看,我看你如像素人,你看我亦如像素人。你我之间隔着一面科技的“玻璃”。“像素”这一专业术语限定着“人”,并使这首诗蒙上了一层科幻感。接下来的词语搭配都在强化这一点:低分辨率的站台,打了马赛克的脸,作为苹果的数据存储器,崩溃的女孩……
这难免会让我们想起某些科幻电影的桥段,比如《黑客帝国》第一部:在觉醒前,尼奥所处的井井有条的世界其实不过是母体操纵下的计算机网络。一个古老问题始终困扰我们:该如何确证自身的存在?笛卡尔通过“我怀疑”这一命题本身不能被怀疑,确立了形而上学第一原理,即“我思”实体的存在。在很多科幻作品中,机器人也正是在进行了反思活动之后才觉醒的。
我们看到,这首诗的第一节里,当“她”意识到苹果只是一个数据存储器时,“她”开始反思。“她”意识到了自身的虚拟性,于是某种内置的指令让“她”崩溃了。事实上,在这样的场域里,“死”反而往往与真正意义上的“生”捆绑在一起。雷德利·斯科特的《银翼杀手》中,人造人意识到自身有死并开始为死而恐惧,出于这种恐惧他们开始了反抗。
但在科幻电影或小说中,“反思”连带的强烈情感往往被故事情节遮蔽,无法得到足够的展现。这就是为什么诗人夏宏近期的“科幻诗”系列(姑妄称之)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诗歌中,科幻主角获得了第一人称的抒情性,情感在存在论层面的意味被拔升了。
一个迟疑,一个动念,确证了“她”,把“她”与其他像素人区分开来。“她”扔掉“苹果”——一种以恩赐方式呈现的欺骗,并且为“死”(崩溃)而笑。上下两节的“苹果”和“杏仁”就像是一种暗号,“我”与“她”因这种暗号而相互关联。这有点像吉姆·贾木许《控制的极限》:独行杀手最后的目标其实无足轻重,和他人对暗号的过程成为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目睹“她”的崩溃时,“我”是否成了和“她”一样的觉醒者似乎不得而知。但某种情感因克制而显得更为强烈:“我在原地吃杏仁。吃了一上午/一上午”。情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情感让科幻世界的主角获得了其存在之根据。
“我”的出神同时也是对时间的抗拒和反叛。“镜像”本来就包含副本的意思,“我”等待地铁站的镜像被修好,这里似乎有重返过去的可能。但令人失望的是,“我感到被虚空环绕”。抒情主语意识到了所处世界的虚无,并感受到了无尽的痛苦。
这首诗里,“我”与“她”摆脱不了宿命论的结局。但对“观看”这一文本的读者而言,“我”与“她”的片刻感应却成为一种永恒性的东西。
在克里斯·马克杰出的科幻短片《堤》中,核战毁灭地表世界后,男主角说,他对和平时期的唯一印象,就是停机坪上一个年轻女人的脸。我们也许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就算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人本质上也是一种近似的科技产品,那又怎样呢?只要有片刻的情感发动,就足以确证我们;而更辽阔的大悲悯,则更能确证整个族群。
荐诗 / 曹僧(微信号:caoshan5201023)
2017/06/08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