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了听,好似只是一场对话,没有“听”出什么来。两人的对话有些“破碎”,断断续续。似乎藏着许多只有两人才懂的心领神会。
细细想来,才似乎有些意趣。“我……有些不知道说什么好”,开场的这句,有些言语表达障碍,但却不是因为词汇的匮乏,而是某种情感太过强烈。
“如果说到菖蒲,我会欢喜,我会垂泪”,这里“菖蒲”不是重点,重点在,“我”的感受似与菖蒲连接,与自然突破隔绝的链接,那种物我之间界限消融。
这当然不是言语能形容的,言语有时只能表达所想的万分之一。因此,唯有沉默最有默契。另外一个人说“我懂”,就已足够。
而,不只是菖蒲。万物皆有灵。
“风来之前会告诉我”,“雨来之前,燕子会告诉我”,而人来之前,“屋檐会告诉我”。屋檐不只告诉我,还会偷听我们说话,更有自己的喜恶。更神奇了。
一切的“物”皆是有生命的“灵”。不只是我们观察它们,使用它们,它们也在偷偷观察我们,用一种人类不曾发现的方式在跟我们对话。
许多人不相信,认为我在胡说八道。从唯物角度来说,屋檐如何会翘得更深?桌子即是桌子,何以有自己的感想?屋檐百年不变,上一秒和下一秒,今年明年都是如此。然而这样又有什么乐趣?
一切事物如果只在一个“用”字,未免太单调了。除了“用”以外呢?人类需要情感,需要和万事万物交流,需要投入感情。
我们看云的时候,要发明比喻句,看月亮的时候也是。
而且,用“万物有灵”的思维来看待世界,我们是否会多一点谦卑?少一点人类中心主义?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