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0920.webp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作者 / [唐] 李白
这个月到祖国的东南和西南转转,出来半个月,今天到了峨眉山。

傍晚时候,我先到峨眉山的山脚下走走,为明天的登山探探路。天光转暗,夜幕轻垂,山林幽深安静,空气冷冽醒神,只有闲散的游客和本地人在斜坡上散散步,甚是惬意。天暗后,我突然想到,不知今晚能不能看到明月出高山的胜景,查日历才知今天是初一,真不巧。那就推荐一首和峨眉山月有关的诗应应景。《峨眉山月歌》名声太大,便选了李白的这一首。

这首诗不是李白在蜀地而作,他在异乡遇到即将出游的蜀僧,写诗送行。两人的交情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最直接的联系就是他们曾在同一片山水中生活。其中,最让诗人难忘的就是峨眉的山与月。

先从身在异地、睹月思峨眉写起,转到月出峨眉的壮阔场景。即便远行离开了,好在月亮在万里高空,可以与人长久相伴。接着,李白又转到当下,在另一个异地见到了同乡,这又让他再度想起峨眉山月。虽是送别,诗写得气势磅礴,漫漫长途不必愁苦,

傍晚到今日处暑,是暑气真正退去的时候,夏天残留的热力终究要退散了。在这首古诗里,寒气来得更早些,尚未处暑,人们就已穿上秋衣,这和诗人身处山中有关。

这首是悲秋之诗,诗人先从身边的环境写起,从听觉和视觉下笔:寿命将尽,蝉的叫声不再如往日聒噪;太阳的光芒变得微弱,也不如夏日时刺目。随后,诗人放眼更远处,“看到”的也是萧条之景,各地多是战事,混乱一片。无论近处还是远处,都让人失望,诗人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余生也没什么生机和希望了。诗人又回首过往:漂泊多年,只是虚度光阴,也没什么顺心之事。如此评价自己的一生,略显凄凉了,有顾影自怜之感。

这几天,我却毫无伤秋之感,因为秋高气爽,白云团团,低矮漫过头顶,看着就感到开心。有时候,人就像一个空瓶,装进什么就是什么了。所以,不如趁着好天气,多享受好心情。等着叶枯草黄时,再好好伤感吧。
荐诗 / 冬至
2017/09/20

 

 

 

题图 / 高行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