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边说话,一边在细雨中走着
一些新翻的土黏在我们脚底
像自己的过往一样难以摆脱
从柏油路进入这田间的小路
恰如从你的乐观切换到我的悲观
你的帽子,挡住了你的视线
不如我的眼睛能看得更远
雨时而稍大,时而又变小
我们的谈话声是些更细微的雨滴
被这个时代的薄雾包裹
远处,山峦安宁如死者
染上了一层入殓时特有的乳白色
偶尔会有几声寒冷的鸟鸣
蛋清一样溢出了这壳般的寂静
我们没有目的和方向,或许
我们只想在这弥漫的雨中说话
任由语词像道路一样无尽延伸
但我们的声音如此细小、轻微
就像路边颤抖的树,无法呼喊
也无法撼动哪怕一小片乌云
只能浸在这片雨雾里,走向末日
作者 / 一行
选自 / 《黑眸转动》,云南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首场景感很强的诗。两个人在雨中走,从柏油路到田间小路,没有急于避雨,也没有目的和方向,只是在雨中漫步、说话。
“你”的视线被帽子挡住,“我”尽管能看得更远,但也被远处“安宁如死者”的山峦所局限。整首诗像一个长镜头,但两人的漫谈并未独立成一个封闭自得的小世界。
它让人联想到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那种感觉就像英文片名所描述的:dust in the wind。在这首诗里,融入那全局的笼罩物中的,是“我们”的声音。它们“是些更细微的雨滴”,包裹在“时代的薄雾”中。
假如说道路代表着某种既有的介入方式,那么从区隔分明的“柏油路”到边界莫辨的“田间小路”就意味着此种方式的消弭;假如说语词代表着某种对意义的建构,那么它的“细小”和“轻微”就意味着此种建构只能是失败和无力。
值得玩味的,是“我们只想在这弥漫的雨中说话……但……”中“但”的涵义。这个转折似乎并不包含过多的失落情绪。假设“我们”不想让声音如此细小、轻微,那么“我们”大可以提高音量喊叫甚至避开这场雨,可“我们只想在这弥漫的雨中说话”。因此,作为转折的“但”所接引的句子更应仅仅看作是关于事实的描述。
可以说,这是一首关于声音的诗,关于噪声世界的诗。或者说,是一首关于诗歌写作的“元诗”。
这在诗人的另一首诗作《来自写作的喧嚣》中可以得到佐证:“我会很高兴地听到这些被称为‘噪声’/的词,它们所发出的并非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寂静的喧嚣,而是/来自写作本身的喧嚣,其中汇聚着/每个词自身不可替代的声响”。
让我们打开感官,站在诗人所营造的“细雨”中吧。
荐诗 / 曹僧
2018/11/07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