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诗人不事营生还爱面子

 在清朝  

在清朝
安闲和理想越来越深
牛羊无事,百姓下棋
科举也大公无私
货币两地不同
有时还用谷物兑换
茶叶、丝、瓷器

在清朝
山水画臻于完美
纸张泛滥,风筝遍地
灯笼得了要领
一座座庙宇向南
财富似乎过分

在清朝
诗人不事营生、爱面子
饮酒落花,风和日丽
池塘的水很肥
二只鸭子迎风游
风马牛不相及

在清朝
一个人梦见一个人
夜读太史公,清晨扫地
而朝廷增设军机处
每年选拔长指甲的官吏

在清朝
多胡须和无胡须的人
严于身教,不苟言谈
农村人不愿认字
孩子们敬老
母亲屈从于儿子

在清朝
用款税激励人民
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
编印书籍、整理地方志
建筑弄得古香古色

在清朝
哲学如雨,科学不能适应
有一个人朝三暮四
无端端的着急
愤怒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他于一八四〇年死去

作者 / 柏桦

 

说起清朝,很多人可能会想起无聊的清宫剧,或历史课本中那个羸弱、衰败的王朝。

但在诗人柏桦笔下,清朝是安闲的,富裕的,自足的,海晏河清、天下无事,上上下下日子过得都很太平。山水画臻于完美,财富似乎过分。“茶叶、丝、瓷器、风筝、灯笼、庙宇、军机处、办水利、办学校、办祠堂”,这些碎片化的语言,像一串散珠一样,勾勒、拼缀出诗人心目中理想的清朝“图景”,它似乎更符合一个文人对清朝的“想象”。

这样的“图景”过于闲适、散漫了。整个清朝似一幅名为“世外桃源”的传统风俗画,人们怡然自得,眼前太平无事,却不知天下大势。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传统的中国在这一年死去,他开始变得着急、愤怒,想着“师夷长技以制夷”,想着“洋为中用”,但终究不能适应。

前七段对“安闲”的铺陈和后一段“无端端的着急”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1840年成为一个分界点,自此清朝就一分为二,一个衰败、腐朽的王朝,终究在“越来越深的安闲”之后,轰然坍塌。诗人对清朝明褒实贬,冷静的语调中隐含反讽。但这样的反讽又是如此隐忍、不动声色。如果没有最后一段的猛然转折,很多人可能还会对这样安闲的清朝,产生一种浪漫化的向往。就好像没有1840年的那场战争,这个中国还沉浸在“太平盛世”的假象里,醒不来呢。

荐诗 / 李小建
2019/06/25
 

第2295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