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想回家

WechatIMG102
题图 /闵齐伋

定风波

序: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定国南迁归,余问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谁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
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
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 / [宋朝] 苏轼

西晋,张季鹰在洛阳齐王手下为官,秋风乍起,忽然吹动心思,想起家乡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张季鹰便站起身来,大声宣布说:“官不做了,我要回家!”神奇的是,在他辞官后不久,齐王就败落了。张季鹰因此也躲过一劫。

由此可知,想家这种事是很有魔力的。当它突然间被触发的时候,一定是宇宙中的某个零件出现了什么问题。所以,你一定得当回事。

或者说,想家本身就是个大问题,其中往往还寄托着别的什么。少年英雄的情愫?蔽风蔽砂的港湾?人生失意的稻草?雄心万丈的归宿?说不清楚,总之是很哀愁的一种甜蜜就对了。因为很矛盾,所以难舍难分。于是,王粲在异乡登楼而赋,悲声难禁;庾信见到江南二字,哀伤不已;就连项羽这样的大老粗,也宁可放着关中肥地不占,非要衣锦还乡,一遂平生之志。这些表现都可以归为一类——想家饥渴难耐综合症。

饥渴难耐,又能如何?在这个世界上,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像打工人的眼泪一样多。请允许我略有几分自信地猜测一下吧!在你苦苦呼喊的时候,笑眯眯的生活肯定已经无数次地回答过你了:很遗憾,我国的神仙一向有求必应,只是您总是找不到他。

怎么办?漂着呗。有一名歌姬叫做宇文柔奴,本来一直住在京师,后来随着主人王定国迁往遥远的岭南,风土迥异,饮食不通,思乡之情看来是无法安置的了。那边的生活一定很不适应吧?你一定很想家吧?想家怎么办呢?面对苏东坡的明知故问,她却酷酷地回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东坡大为惊异,便挥笔写下一首《定风波》,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这个对答确实精彩,不过,很出人意料吗?倒还算不上。其实,早于她两百多年,唐代的白居易便写过这样的诗句:“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宇文柔奴很可能是受了他的影响。这份泰然自若确实很智慧,可称的上是明澈的境界,理性的光芒。

但是,也请各位千万不要急于赞叹这份说辞。白居易彼时心静如水,已经将近五十岁了,他的父亲早已离世,母亲和长兄也在前几年相继故亡,虽然彼时他也接连东奔西走,然而,要么是忠州刺史,要么是洛阳尹,携亲挈幼,俨然已经是家族根基之所在,白居易在哪里安心,哪里当然就是家。这时候他悠然说道:“心泰身宁是归处,故乡何独在长安。”恐怕也不会有多么困难,因为这完全就是事实嘛!看看他年轻的时候吧,不也经常说一些“望乡心若苦”、“思乡雨滴心”之类的话么。

这么看起来,宇文柔奴就相当不简单了,她很年轻,又是漂泊在远方,蜷附于他人篱下,这份心思却竟然如此老成。然而,我对此又有所疑心:苏东坡明明写她“善于应对”,又故意发此诘难,怕不是也有考较戏谑的心思在其中。反正也从岭南回来了,帮你回忆一下池鱼思故渊的乡愁,有何不可?

然而宇文柔奴回答得很圆融,很智慧,很有境界。虽然如此,但是我就是愿意相信,她在说出这个答案之时,心中一定也在略带暴躁地说: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想回家!

荐诗/陈可抒

第2887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