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背起一个词
上山。它
去年是
光。今年是深雪
压住的饥饿。
我
记得,纸上写过
来年:春暖。花
也开,没有人会
失去工作,没有
人哭,没有人把
委屈埋在山脚下。
作者 /韩博
有时候读一首诗,并不需要有强烈而明晰的主题,也不需要情节。对我来说,判断一首好诗,产生那种就是它了的感觉,只需要1到3秒钟。
这种判断不在于我是否是一个阅尽千帆的读诗人,也不在于读诗人拥有多么高深的文艺理论知识,而是这首诗本身是否抓住了“我”。这里的“我”可以是以第一人称的所有人。
在地铁上偶然翻到这首《它所见》,就有这种“被抓住”的感觉。首先是强烈的画面感,“背一个词上山”,一个词能有多重呢?重得过一块石头吗?不 ,或许在汉语的语境下,一个词语的重量远不止一块石头。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汉语里的每个词背后都是一幅画,一段久远的历史。诗的语言,是把这些有深意的词串联,制造语言的迷宫。
“去年是光,今年是深雪压住的饥饿”,有时候,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会被赋予完全相反的含义,这种截然不同,甚至南辕北辙,凸显出汉语是多么奇妙的一种语言。但这奇妙之中,语义的前后反差,略带了一些些物是人非的味道,“词”的物是人非。
语言最能反应物是人非。举个常见的例子,曾经的爱人走了,他许下的海誓山盟却还言犹在耳,这些言语从前听起来是笃志,是甜蜜,分手之后,却变成了深深的讽刺。
我们曾经用言语表达美好的祝福,诗人说但愿来年:春暖花开。
可这些祝福之中,何尝不饱含着一种现实的无奈与压抑?但,是无奈,也是安慰。此时已是“来年”,但愿春暖,花也开,但愿没有人会失去工作,没有人哭泣,没有生命再平白无故消失,也再没有人要在寒夜里,悄悄把委屈吞下。
荐诗 / 李可以
第2917夜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