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妨举世嫌迂阔,独立苍茫自咏诗

WechatIMG6811

题图 / Itzchak Tarkay

 

送吴显道五首 其二 

滕王高阁临江渚,东边日出西边雨。
十五年前此会同,天际张帷列樽俎。
公今此去何时归?我今停杯一问之。
春风两岸水杨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偶向东湖更向东,杏花两株能白红。
落拓旧游应记得,插花走马月明中。
流光荏苒瞻西海,明年花开复谁在?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少壮几时奈老何,与君把箸击盘歌。
歌罢仰天叹,六龙忽蹉跎。
眼中了了见乡国,自是不归归便得。
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应识。

作者 / [北宋]王安石
选自 / 《临川集》

他简直是一块石头!读着王安石的诗,我每每这么觉得。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先写“又到”,又改成“过”、“入”、“满”,改了十几个字,最后才定为“绿”。这个故事俨然已经成为一段诗坛佳话了,可是,不怕不识货,就怕人比人,看那诗仙李白大笔一挥,随随便便就写出了“春风已绿瀛洲草”的诗句,不知王公对此有何感想呢?

王安石还很执拗,被称为“拗相公”。别人都想当京官,谋个舒心的差事,他却不,非要外放,去做个地方官,害得朝廷对他小心翼翼,每次想要给他一个任命都犹豫再三,恐怕他力辞不受,他总是嫌弃这些官职太“美”、太舒服了,这个理由还真是很难驳倒。

时至今日,“拗相公”这个称呼已经在他的身上牢牢生根,然而,那本来并不是一个雅称。宋末元初,某个民间故事给他打上这个烙印,还说他是白眼的恶人,说百姓们对王安石极度不满,将他比作各种畜生,说他因此郁郁而终,后来,冯梦龙把这个故事收入《警世通言》里,广为传播,“拗相公”这个称呼就这么叫开了。

说真的,用歪曲事实且肆意夸张的人身攻击来构成一篇故事,去掀起舆论的浪潮,这实在是有点儿下作。结下仇家倒没什么稀奇,但王安石得罪的却是新兴士族,其中很有些善于兴风作浪的人,有钱有闲,却没什么道德底线,又能拿起笔来颠倒黑白,这就很可怕了。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诽谤的脏水连城墙都防不住,更何况王安石这么一副肉体凡躯呢?于是,他密密实实地背负了几百年的骂名,几乎被骂成了大奸之臣。

王安石的性格属实比较倔硬,这个“拗”字他也确实担得,他坚持变法,清廉自守,研究新学,为人异趣,不近人情……种种作为,无一不拗,可是,拗又有什么不对吗?

哎!英雄仅以成败而论,正是这个世界的一大“公理”。你若成功了,所谓拗,便是舌战群儒,便是力排众议,便是刚毅果断,便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失败了,所谓拗,便是顽固不化,便是刚愎自用,便是性僻乖张,便是“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很不幸,王安石失败了,他试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种种努力,全都被冲进了赵家王朝的下水道,便只好背着小人们的嗤笑,怀着长子病故的悲伤,老态龙钟地隐居去了,只留下无尽的争议和遗憾。

大概是因为性格的关系,王安石写诗也往往很拗强,字里行间,处处透着“我、要、努、力”四个大字。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应该努力,唯独写诗是万万不能努力的,一努力,诗就没了,自在就没了,温柔敦厚就没了,只剩下一张板着的脸,那还有什么意思?

总的说来,王安石律诗不如古风,古风不如绝句,那些断圭碎璧的灵感总是不错,一到怹正襟危坐地要大发其力的时候,就不免“多言数穷”了。其实,人们写诗往往都是如此,然而,王安石却又闪转腾挪,专攻一路集句诗。——有些风骚,既然自己道它不得,何不“借得梅花一缕魂”呢?

于是,他便借着张泌的意境,幻想着自己“插花走马月明中”,借着白居易的温情,小小放纵地“与君把箸击盘歌”,借着刘禹锡的豪健,看世间“东边日出西边雨”,借着杜甫的胸怀,叹息着“六龙忽蹉跎”。

人如其诗,诗如其人。读他的绝句,能领略他在地方上政绩斐然的神采,读他的古风,能看到他勉力而为的决心,读他的集句,能感受他运化万方的雄心,当然,还有那许许多多无以自浇的胸中块垒。

他喜欢集句诗,也集了许多他人诗句,时逢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纪念日,我也不免大着胆子集一集王公的诗句,成诗三首,聊表寸心。

诗曰:

百年难尽此身悲,万里惊鸥去不追。
人与长瓶卧芳草,谁收松下著残棋?
今日樽前千万恨,昔人何计亦何思。
鸡虫得失何须算,龙意茫然岂得知?
万窍怒呺风丧我,欲弹孤绝鬼神疑。
何妨举世嫌迂阔,独立苍茫自咏诗。

以上诗句分别出自:

1、王安石《宣州府君丧过金陵》
2、王安石《送福建张比部》
3、王安石《清明》
4、王安石《访隐者》
5、王安石《春日席上》
6、王安石《筹思亭》
7、王安石《万事》
8、王安石《神物》
9、王安石《东冈》
10、王安石《伯牙》
11、王安石《孟子》
12、王安石《沈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

荐诗 / 陈可抒

第3200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