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这岁暮天寒时远道而来,且有一颗怀旧的心

WechatIMG14288

题图 / Sofia Verigina

门外

罗袂兮无声
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
落叶依于重扃
夜来了
使着猫的步子
当心门上的尘马和蛛丝网住了你罢
让钥匙自己在久闭的锁中转动
是客?还是主人
在这岁暮天寒的时候
远道而来
且又有一颗怀旧的心
我欢喜
我的眼还能看
黑的影相
还托着一朵两朵
白色黄色的花
我还记得那炉火“爆”的声音
因为我们投掷了山栗子进去
或是新斫下的木柴
如此悠悠的岁月
那簪花的手指间
也不知流过了多少
多少惨白的琴音
但门外却只有封积了道路
落了三天的雨和雪
不再听你说一声“憔悴”
我想轻轻地
在尘封的镜上画一个“我”字
我想紫色的光杯
再触一次恋的口唇
但我怕
我怕一切会顷刻碎为粉土
这里已没有了期待
和不期待
今夜如昨夜一样的寂灭
那红的银的烛光
也不因我而长而绿
我听不见眼的语言
二十年    二十年
我不曾寻见熟稔的环珮
猫的步子上
夜来了
一朵两朵
白色黄色的花
我乃若与一切相失
在这天寒岁暮的时候
远道而来
且又怀有一颗怀旧之心

 

*后附:“在一个阴寒多雨而草长青的地方”

作者 / 辛笛

 
今夕是诗人辛笛诞辰110周年。或许很多朋友同这首诗一样,也正身处“天寒岁暮的时候”。夜晚使着猫的步子渐次临近,如此便也点亮了一颗“怀旧之心”。

起首处的四句古体,引自汉武帝刘彻的《落叶哀蝉曲》,暗含着李夫人离世后、刘彻睹物思人的典故。旧日常穿的绫罗不再拖拽出爱人的足音,往昔承欢的宫殿已然人去楼空,殿前的玉阶荒芜、门户深锁,徒留下厚重的尘土与落叶,面对着这长久的寂寞。“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刘彻原诗最后的这一句,大概因为情感过于直露,被辛笛从自足的景语中隐去了。无怪乎诗人庞德在翻译时,也不惜对尾句加以改写(“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 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hold.”)。追怀的爱人,便是那枚堆积在最深处的、门槛上湿冷的落叶。

由此,辛笛诗心里的“怀旧”,大概也牵连着“怀人”。1936年,自清华毕业一年后,诗人负笈远渡英伦,前往爱丁堡大学主修英国文学。“在一个阴寒多雨而草长青的地方”(诗后所注),“落了三天的雨和雪”,封积了门外的道路,似乎正是苏格兰湿冷天气的写照。于是,在这个雨雪封门、岁暮天寒的夜晚,孤独的诗人想象着“钥匙自己在久闭的锁中转动”,期盼着远人能够跨越迢遥的阻隔与“悠悠的岁月”,来叩响自己的房门、关切自己的“憔悴”。

诗人所等待的远人,或许如刘彻一样,牵动着一位怀恋的女子。然而,远人大概还另有所指。1935年,执教中学的辛笛,租住在京城的甘雨胡同六号,并与诸多文友、至交雅聚于此,其中包括诗人南星。辛笛离京远游后,南星曾多次重访“甘雨”,甚至有意反客为主,再度租下寂寥已久的小院。在一首原题作《寄辛笛》的《寄远》长诗中,南星如此投递着他对挚友和“甘雨”的眷恋:

我把碎裂的怀想散播在田原上,
做了一个永远居无定所的人,
每天出去看冰冻的池塘水,
到冬天的末尾我将投向何地呢?
愿意我做你故居的寄寓者么,
你就快回来敲“我的”屋门吧,
听两个风尘中的主客之相语。

至此,辛笛诗中“是客?还是主人”的设问,乃至那枚转动门锁的钥匙,那颗同样期待敲门的心,或许确有呼应。而他眼睛所看到的,实际上是记忆中珍念的、与挚友同游的往事,而这些“眼的语言”从“簪花的手指间”闪回着流过,造就了诗人的“怀旧之心”。诗人所听到的那些因为投掷了山栗子或新柴而爆烈的炉火之声,很可能来自南星《寄远》中的召唤——“你应当感觉到这是冬天了,/我常常对自己讲说风霜雪,/爱丁堡的寒意使你多思么,/想到我时请你想到炉火吧,/来不来一起看红色的焰苗?”而收信的辛笛,便将南星的来信集结成诗,温存成另一首《寄意》。

1937年,深重而漫长的战争危机,彻底打散了“甘雨”重聚的期望。流亡在辽远国土上的知己们,真的沦落为“永远居无定所的人”,而彼此之间的惦念与牵挂,便成了唯一恒定的主题。如同南星的《高楼》(读睡2018年7月21日推荐),诗人在拟想中反复又固执地敲着门,在门外呼唤着、在门内祈盼着友人的回应。

在“没有了期待和不期待”的一个个寂灭的寒夜,或许唯有亲爱之人——那些难以寻见的“熟稔的环珮”,方能点亮生命的烛火。繁荣有时,零落亦有时,注定漂泊的异乡客,大概终究也因为一颗“怀旧之心”,有了份“归人”的笃定,也深感“若与一切相失”。正如南星为辛笛《珠贝集》所作的“题赠”:

那美好的小院子永远是你的:
记着无花的桃枝吧,
记着棕榈样的椿叶吧,
作客时且怀着主人的心。
一日如千万年,
千万年也如一日:
让诗句做终古的提示者,
莫说你有了“一生的怅惜”。

荐诗 / 曲木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