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隐藏着无尽的可能
去经历同一种爱。
一次次是不同的男孩
因马丽亚的手套被压皱的麂皮而烫伤嘴唇
而她正要出嫁
一次次不同的女人
突然间灵活地踮起脚尖
为了吸引爱人靠近自己
用坚硬的乳头在他的皮肤上写下
《雅歌》的任意一节。
即使所有古今诗人的词语
都被遗忘
恋人们仍将能够
以他们的暗语远距离地互相理解
而这种语言的翻译
或者另一种版本
将由那个被爱情命令的人完成。
而我们将再次称其为诗人。
你觉得,当今人们感受的爱情,和千百年前人们感受的爱情,是否发生了变化?若有变化,这变化大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肯定发生了变化,且变化不小。
证据似乎并不难找,比如这些年在网络上常被议论的话题:爱无能、水泥封心、速食爱情、假性亲密、人工智能恋爱……这类话题都展示着,当代都市人在急剧变动的社会环境下努力调整着对爱的感知和反应。
我想,很多人也会给出相反的回答,觉得这些看似明显的变化只是历史长河里的小小波澜,那些深藏在内心的对联结的渴望、被看见的需求,才是静静流淌在深处的永恒潮流。
这首诗无疑更加支持这种看法。
先民们因爱而写下的文字流传至今,像一粒粒种子潜藏着我们对爱的感受方式: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所以,千百年流逝了,但同一种爱仍从《诗经》绵延至今。
而这位波兰诗人则选取了两个很有小说意味的场景:男孩接触女性的物品来打发自己的相思之苦,而对方则要出嫁;女人踮起脚期待爱人走来,两人紧拥缠绵,这浓密的爱意就在《雅歌》中出现。
不仅如此,诗人还将这种延续推得更远:即便这些美丽的诗句消散了、被遗忘,恋人之间依然能用一种“暗语”进行交流,而总有一些人会试着理解和翻译这暗语。
这些翻译成果就是再次绽放的美丽诗篇,这个译者就是诗人。
这个回答是颇为奇妙的,因为诗人的翻译工作并非完全自主,而是来自爱情的命令。
这略显霸道的爱情,不仅让两个生命进行联结,还要让人来破译和赞美这种联结。
所以,这爱情好像并非只是爱情,更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自有一套不断复制的机制,让生命在时间的洪流中能不断延续。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