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你曾经去过,后来把它剪成
一部老电影
某地你总是说起它、计划它
你约好的人过早死去
那个地方成了一具
透亮的骨灰盒
某地是你的安身之处,每年读它
读一封错字连篇的情书
某地会突然闯进你
一到那里就到了另一个地方
叠好地图,你问:“我来了吗?”
作者 / 黎衡
选自 / 《圆环清晨》,千高原诗丛,2015
在一个人的记忆里,在一个人的期望中,一定有着许多“某地”、“某人”或“某事”。有些是陷入遗忘的迷雾记不住的,有些是因痛苦或羞耻再也不愿说清的,有些是隐隐期许中难以厘清或不愿确定的。无论如何,当谈论“某地”或“某人”时,我们总是被一种飘渺而轻柔的时间感所笼罩。
在黎衡这首早期作品中,他试图去表达“地方”和人的关系。诗作并不复杂,层次较为清晰。某地首先唤起人的是怀旧之感。过去的地方总是勾连着一段往事,人在回想时几乎不大在意当时的真实面目,而是用抒情的剪刀将之裁成他愿意相信的模样。其次,某地的另一个层次是在未来之中,且是无法到达的。因为人一旦到达,这地方就将变为“你曾经过去的某地”。为什么计划要去而最终无法到达呢?你约好的人不存在了。他或是搬去别处,或是断了联系,你计划泡汤,不必再去或不愿再去。诗中用死亡代指了这种状态,自然就引出了一个精妙的比喻:透亮的骨灰盒。这喻体使得死亡不再过分灰暗和阴冷,而呈现一种剔透之感。
下一个层次是,某地是你多年生活的“此地”。这相对复杂一些。此地既不是过去时,也不是未来时。换个角度说,它既是过去时,也是未来时,更是现在时。所以,人对此地的感情是复杂的。诗人用“读一封错字连篇的情书”来精简地概括。因为你在其中居住多年,它难免是饱含着依赖和爱意的;但这里充斥着你无法轻易剪裁的日常之扰,所以它又是潦草马虎、满是错误的。这封情书读起来令人不知悲喜。而在最后,诗人进行了一次翻转。“某地”闯进人,而不是人走向它。某地在这里变得形而上,似乎令人无法真正地抵达,到了此处却是别处,以至于令人叠好无用的地图,恍惚间不知自己是否究竟来过。因此,最后的某地萦绕着一份神秘性,仿佛在时间之外。
这看上去是一首关于地点的诗,更是一首关于时间的诗。
荐诗 / 冬至
2015/06/17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