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四方走向自己,我在每一个地方等候自己

Nancy Liang
我从四方走向自己,我在每一个地方等候自己

我在此处

我在此处——在大地的幽暗里,我——还在彼处,
在星辰的低语中,我尚未完全容身于神的浓雾,
那里空气轻颤唇音,诉说梦境,为我演奏,
而我还在更远之处,超越这些梦境。
我从四方走向自身;我在每一处将自己等候,
在此处,我急切歌唱;在彼处——我沉默停留,
我存续着,如一段祷词,超越自身的哀悼,
这祷词不愿实现,因为它更渴望保持自我。

翻译 / 冬至
配图 / Nancy Liang

Tu jestem

Tu jestem — w mrokach ziemi i jestem — tam jeszcze
W szumie gwiazd, gdzie niecały w mgle bożej się mieszczę,
Gdzie powietrze, drżąc ustnie, sny mówi i gra mi,
I jestem jeszcze dalej poza tymi snami.
Zewsząd idę ku sobie; wszędzie na się czekam,
Tu się spieszę dośpiewnie, tam — docisznie zwlekam
I trwam, niby modlitwa, poza swą żałobą,
Ta, co spełnić się nie chce, bo woli być sobą.

这是一首神秘而晦涩的诗,包含着生命存在的一个真实处境:我们往往在两者之间徘徊,其实又不愿获得其中的任何一者,而是在这徘徊之中确立了自我,获得生存的意义。

波兰诗人莱希米安是一位神秘特殊的诗人,他在波兰文学界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享有很高的文学赞誉,但在波兰之外却鲜为人知。

因为他的诗作常常从民间传说、神秘主义、泛神论和自然崇拜中汲取灵感,营造出一个极富魔幻色彩的诗歌世界。而且他大量使用新造的词语来描绘超现实的情境与存在之谜,诗作又极其富有音乐性,被切斯瓦夫·米沃什称为“几乎无法翻译”。

而在这首勉强为之的译作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莱希米安的诗歌魅力。

诗歌开篇就指出了诗人或“我”的矛盾处境:既在此处,又在彼处,两者又构成了对比,一处是幽暗的大地,某种物质性的存在,似乎指代着尘世的有限性,而另一处是无垠的星空,某种精神性的存在,似乎指代着神性的无限。

听上去,后者更加让人渴望,我已经感受到那里如梦似幻的氛围,但并不想融入其中,似乎是担心会失去自我,所以我要超越这些梦境,保持某种清醒。

因此,诗人选择继续停留在这种存在的双重困境中,在这困境中有着某种自我寻找、自我确认。

“我”从四方走向自身,在每一处等待自我的诞生与回归,好似一场不断建构自我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

这个过程并非那么简单和谐,而是充满张力,有时是急切歌唱,有时是沉默停留,需要时时调整存在的状态。

最后,诗人为这种存在状态找到了一个精准的隐喻:一段不愿实现的祷词。

我们祈祷,自然希望祈祷的内容能够实现,但这段祷词从人的内心产生之后,并不想要实现。

因为一旦实现,祷词就会消融,沦为愿望实现的一个手段,沦为不再热切的干巴巴的词语,而如果这段祷词并未实现,它将长久保留着可能性,保留着鲜活的愿力,保留着热烈的渴望,在大地与天空间被久久地念诵。

查看原文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