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正在迫近,父亲离家

6057be08a8e06d751ec42dec8d2df07a
题图 / Aaron Sheldon

父亲

我已不记得
是在早上
还是傍晚
我看到他在那儿
傍着门边
站着
宽宽的黑帽子
戴在头上。
深冬
是正在迫近
还是远去。
我是否确实
记得那是他
而并非脑海
中的幻梦。
不过无论怎样
那年冷,冷,冷,真冷
万物阴影深长
日光惨白蔫萎
渐渐消淡。
他一定在那儿
因为之后
他就不在了。
这一切发生时
我才两岁
或者最多三岁
我不懂事
但是记得
父亲离家
在一个二月的早晨
或一个九月的傍晚。

作者 / [爱尔兰] 诺拉·尼高纳尔
译者 / 邱方哲
选自 / 《蛾子纷落的时刻》,北方文艺出版社

叶芝、希尼都是爱尔兰人,在他们的很多作品中,我们能领略到爱尔兰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而他们都是用英语写作的,今天的这位诗人则是用爱尔兰语写诗。

诺拉·尼高纳尔的《蛾子纷落的时刻》,可能是第一部从爱尔兰语直译过来的诗集。之所以要提及这一点,是因为诗人诺拉对于自己用母语写作有强烈的坚持,甚至显露出浓重的政治色彩。在这本诗集中,她也用“人鱼”这一核心形象写了一组诗,反映出爱尔兰人如何在两种文化、两种社会力量下挣扎着生活。

在这些作品中不乏佳作,但由于个人趣味,我故意选了一首私人性很强的诗。

诗作是“我”对“父亲”的追忆。然而,时间久远,记忆忽烁,对过去的回望充满了模棱两可:早上还是傍晚已经记不得了;冬天在降临还是离去也记不清了;原本清晰的场景也不确定是现实还是梦境了……

而有时,最难忘的恰恰是回忆的背景或给人的感觉。那时候的寒冷是唯一确定的,甚至用四个“冷”来反复强调:“万物阴影深长/日光惨白蔫萎/渐渐消淡。”

有意思的是,唯一能确定的“冷”成了诗作中间的分界线。随后“我”又转入了猜测和疑惑:(我推测)他一定在那儿;两岁或最多三岁;二月的早晨还是九月的傍晚……

整首诗不仅生动地向我们呈现了追忆的模式和特点,同时勾勒出一幅父亲站在寒冬中的素描,在游移不定的语气中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着类似的一段回忆,在模糊不定中总有一些细节或氛围让自己久久难忘,就比如:初恋的样子已记不得了,初吻的时间想不起了,但当时天上的一朵云仍旧在脑海中飘着,那么洁白而耀眼。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随群暂遣愁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荐诗 / 冬至
第2824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