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灵魂总要向什么敞开吧

WechatIMG1375

题图 / Adam Ekberg

 

一支电钻在我头顶轰鸣

一支电钻在我头顶的二楼上轰鸣,
从清晨一直到中午,它几乎没有停歇片刻。
钻头在复杂的墙体结构里突进,咬开
钢筋、水泥和砖块,以一种狂暴的方式
进入一个密闭的空间。有时听起来
像是一发发扫射的子弹,在耳蜗的巷道穿行。
有时又像是苦口婆心的劝告,
对于拒绝,它无疑有更多不容置疑的耐心。
它也在我骨头的缝隙里游走,甚至
误入脑膜的远郊,在神经末梢上收集
我秘密的疼痛。电钻的嗓门显然已经高过
手机里正在播放的《歌罗西书》:
“他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
而幔子等待着裂开。保罗的嗓子在冒烟。
捆绑的舌头被另一支电钻撬开。
祈祷词里,蹿出飞溅的火星。
或许一根扎进深处的刺仍在沉默中迟疑,
但必死的肉身催促着忠实的转速,
嗫嚅的嘴唇已经吐露,那唯一的确信之词。

作者 / 蒋立波

许多人都忍受过楼上楼下装修的折磨。你可能在读书、做饭、陪孩子,突然一阵刺耳的轰鸣撕裂头盖骨,顿时什么事都做不了了。

如此没有诗意的事,竟然也能入诗?

这首《一支电钻在我头顶轰鸣》,就将噪音写出了韵律。

前半部分,通过“轰鸣”“突进”“咬开”“扫射”“穿行”等动词,渲染了钻头的“狂暴”。你仿佛感到钻头不是在钻楼上的墙,而是对着你的耳朵,钻进你的脑子。

随后,一句“苦口婆心的劝告”,为钻头赋予了比喻含义。你熟悉这种“劝告”吗?来自长辈、朋友、陌生的路人、广告、宣传机器……

过年回家,许多人围着你,询问婚姻、收入和孩子。背后的意思,是你这个年纪,早应该有了什么什么。

打开微信公众号,各种观点涌现,像一个个钻头,在收集充分可靠的信息之前,就要往你的脑海植入立场。

从“骨头缝隙”,到“脑膜的远郊”,到处是“秘密的疼痛”。

化用张爱玲的一句话:生活是一座千疮百孔的大楼,布满了电钻。

有意思的是,这首诗的后半部分,写到了“另一支电钻”。

这支电钻以手机里播放的《歌罗西书》经文为代表。它的嗓门没有前一支电钻高,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但它是坚定而忠实的。

《歌罗西书》是新约圣经中的一封书信,作者是耶稣的门徒保罗。他是信仰极其坚定之人。为传扬所认定的永生之道,他嗓子冒烟,在苦难中忍受着那根“扎进深处的刺”,“必死的肉身”如此软弱,“嗫嚅的嘴唇”却发出祈祷的火星,宣告“唯一的确信之词”。

他跟随的是耶稣的榜样。按《歌罗西书》描述的基督教教义,耶稣是“在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的神。但他成为肉身,来到人间,看起来卑微、软弱,甚至被钉在十字架上。他的声音却仍保持着“忠实的钻速”,甚至临死前都在述说饶恕、祈祷、彼此相爱的话,也就是所谓的“十架七言”。这些话,将仇恨转为饶恕(“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向罪人宣告恩典(“我实在告诉你: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在绝望中点燃希望(“父啊,我将我的灵魂交在你手里”)。

这出于真诚信仰的“另一支电钻”,同样渴望叩开人们灵魂的门,却是以一种饱含热爱的谦卑。

鲍勃·迪伦有一首名作《Gotta Serve Somebody》——你总得服事谁:

你可能是英国或法国的大使
你可能喜欢赌博或跳舞
你可能是世界重量级拳击冠军
你可能是戴着一串珍珠的社会名流
但你总得服事谁,真的
你总得服事谁
他可能是魔鬼,也可能是上帝
但你总得服事谁

You may be an ambassador to England or France
You may like to gamble, you might like to dance
You may be the heavyweight champion of the world
You may be a socialite with a long string of pearls
But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yes indeed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Well, it may be the devil or it may be the Lord
But you’re gonna have to serve somebody

迪伦是有洞见的。生而为人,你我都并非自有永有。我们总得依赖谁,服事谁。我们的灵魂总要向什么敞开。

即便看似封闭在娱乐节目或游戏中,麻醉着自己,我们的灵魂仍有一扇隐秘的门敞开着——向魔鬼,或上帝。

向狂暴的电钻,或祈祷之词、确信之词。

此刻,在你心外叩门的,是什么声音呢?

荐诗 / 阿浅

第2833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