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夜往返于大海与树林之间,被贫穷充满

2a4842752ef4c0cc5e9aa84e412d36fa

 

题图 /Nancy Liang

充满

我们有大海,被阳光充满
我们有树林,被绿叶充满
日日夜夜,我们来回往返于
大海与树林之间,
被贫穷充满。

作者 /[土耳其]奥尔罕·维利

翻译 / 李琬

Filled With

We have seas, filled with sunlight
We have trees, filled with leaves
Day and night, we go back and forth,
Between our seas and trees,
Filled with poverty.

Orhan Veli

春运又开始了。或许今年有更多人选择“就地过年”,但我们的心,同样被一整年的收获和遗憾充满。

奥尔罕·维利的短短几句,直击心脏。这位诗人的人生和他的诗句一样短促。他生在新旧交替的年代,在他九岁时,土耳其共和国成立。他三十六岁时因为一次意外匆匆离世。维利开启了土耳其诗歌革新运动,反对传统格律,将白话口语引入诗歌。

生于伊斯坦布尔的维利发现了与阳光、海水相并提的“贫穷”,它仿佛在说,那些贫穷的居民和忙碌的劳动者,也已经成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它仿佛在说,贫穷的人们,为什么不能歌唱?

这种混合着壮阔景色的贫穷,不禁也令人想起,帕慕克书笔下,属于这座绝美之城的“呼愁”。那是一种回忆往昔带来的匮乏,洋溢怀旧心情的思乡。

说到帕慕克,是摄影师阿拉·古勒的照片为帕慕克书写有关伊斯坦布尔的回忆提供了灵感。这位亚美尼亚人摄影师1928年生于伊斯坦布尔,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但总是一次又一次回到“被贫穷充满”的伊斯坦布尔人群中,记录这座令人心爱和心碎的城市。

阿拉·古勒出生于多元的、世界主义时代的伊斯坦布尔。他最早感兴趣的不是摄影,而是电影和戏剧。1950年代,他成为了摄影记者。到了1960年代,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和马克·吕布推荐和邀请古勒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一员。1970年代,他采访拍摄过许多政治家和艺术家,比如丘吉尔、甘地、希区柯克、马克·夏加尔、萨尔瓦多·达利、毕加索。

在这部摄影集中,我们能看到伊斯坦布尔最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和建筑,比如蓝色清真寺、加拉塔大桥、独立大街、大巴扎……然而古勒并非孤立静态地呈现这些景物,而是关注它们周围的人。正如帕慕克所言,古勒的照片告诉我们,伊斯坦布尔有无穷美景——但那里的人是第一位的。

在1940和1950年代,古勒最早为报刊供职时,就在穷人、失业者以及城市新移民中游荡,为报纸策划了很多摄影特写专题,比如“城市苏醒时”和“伊斯坦布尔的夜间咖啡馆”。他格外关注普通民众和劳动者的生活,重要的是,古勒照片中的劳动者和穷人,都闪耀着尊严的光辉。

作为编辑,每次当我看到那些照片,我总是想到我们的城市,自己的城市。有一些相似,但也有很多不同。比如,古勒镜头下,人们脸上的光晕和快乐在这里并不多见。但是,和古勒的伊斯坦布尔一样,这也是一座充满了劳动者的城市,劳动者们总是辛劳的,并总是在默默地相互扶持。

维利还有另一首诗写道:“你们中有些人是轮船,放下他们的烟囱,盲流一样驶过大桥。”生活充满重复,但在驶过大桥的瞬间,即使是疲倦的人脸、破败的街道、充满遗憾的人生,也总能打动内心敞开的人。

荐诗 /李琬

第2880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