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曾坐在床上哭泣,度过些苦恼重重的深宵

WechatIMG474

题图 /Tim Eitel

谁不曾和泪吃他的面包

谁不曾和泪吃他的面包,
谁不曾坐在他的床上哭泣,
度过些苦恼重重的深宵,
就不会认识你们苍天的威力。

你们引导我们走入人间,
你们让可怜的人罪孽深造,
随即把他交给痛苦熬煎;
因为一切罪孽都在现世轮报。

作者 /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翻译/冯至

选自 / 《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世纪文景 冯至译文全集

Wer nie sein Brot mit Tränen aß

Wer nie sein Brot mit Tränen aß,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ä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ß,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lischen Mächte!

Ihr führt ins Leben uns hinein,
Ihr laßt den Armen schuldig werden,
Dann überlaßt ihr ihn der Pein:
Denn alle Schuld rächt sich auf Erden.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作为德语文学的一代文豪,歌德在德国不止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还深深影响改变了德语本身。比如这首诗的第一句“谁不曾和泪吃他的面包”,就早已成为一句俗语,直到现在还时常有人使用。不过,这句话有时会用在一些奇奇怪怪的地方——我有次见到一家面包房用这句话来宣传它生产的有机面包——,也不知歌德看到会怎么想。

这句话也的确很有力量,它用寥寥几词就构造出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眼泪”和“面包”连在一处,本身就带着强烈的冲突,让人相信那背后定有无限的故事。后面又有“深宵”、“床上”的时空托住。这样一个场景,其实我们都经历过,我们都能与之发生共鸣。

随后,歌德并没有花费更多的笔墨去解说这痛苦本身。单纯回到《学习时代》的故事来看的话,唱起这首诗歌的竖琴老人本身就被塑造为一个担负了神秘的罪孽与悔恨的悲剧人物。他无力挣脱可怕的命运,然而他幽怨哀伤的歌声却能够激发出一种宗教般的美好感情。在小说中,歌德也将竖琴老人所唱的悲哀歌谣与某些基督教团体的圣歌相比较,认为这些诗歌的力量可以使灵魂飞翔,引导人到达所向往的地方。

对于离歌德的年代较远的读者,也许会不太习惯18世纪德语文学的浪漫文风——对于现代人来说,那个时代的作品或许确实略显矫揉夸张。也许有人亦会不解为何歌德执着地将“灵性提升”当作人世苦难与悲哀的灵丹妙药。然而无论如何,纵然时间流逝,我们习惯的表达方式或许会改变,我们喜爱的艺术风格或许已经不同,但是人却永远都伏在命运之下,无力挣脱这个罪孽流转痛苦轮回的世界,唯有深夜默默流泪自怜,咽下那块不得不吃的面包。

可以说,这是人人皆有之无奈,人人难免之苦痛。如果我们不去关注痛苦的来源与归宿,不能跳出罪恶相报的连环去寻找超越的灵性,去抬头仰望上苍的能力权柄,就只能无望地陷入黑暗之中了。好在,夜半时分的哀叹往往能轻触人心,让某个不知名的裂缝里升起一缕半明半暗的灵性之光,为沉重的世间带来些许轻盈,片刻喘息,以及一种完全不同的力量。

荐诗/ 肖蕊

第2952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