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坏了
老是坏
又要修
它照的那片黑暗就让人省心多了
黑暗永远不会坏
不用修
作者 / 伊莎贝拉
汉娜·阿伦特曾经出过一本文集,名为《黑暗时代的人们》,记录了她同一时代的一些人,他们共同见证了纳粹时期欧洲的沉沦。
她解释“黑暗时代”的由来:
“我是从布莱希特的著名诗篇《致后人》(To Posterity)中借用了这个词的。在那首诗中,这个词用来指涉这样一种状态:混乱和饥饿,屠杀和刽子手,对于不义的愤怒和处于‘只有不义却没有对它的抵抗’时的绝望;在那里,合理的憎恨只会使人脾气变坏,而有理由的愤怒也只是使自己的声音变得刺耳。”
今天这首小诗,只用了33个字,差不多一首七言绝句加个标题的长度,刻画出了一个宏大的主题:黑暗时代。而它行文的那种语调,几乎就是布莱希特的继承者才会有的,简洁而直接。
在诗里,唯一与黑暗相对应的,是一盏象征着光明的灯,但很可惜的是,这是一盏坏掉的灯。
灯坏了自然得修,可诗人又告诉我们,灯已经不是第一次修了,“老是坏”。
可黑暗却始终存在,而且完全“不会坏”,“不用修”,这种力量几乎要让人屈服了,因为黑暗的永恒存在,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让宇宙的方向总是趋向无序、混乱、死寂。有这样强悍的大反派,前景真可以让人绝望到窒息。
但是,总有一种反方向的力,是生命,是光明,试图在无序中建起有序。
“修灯”这样的举动当然是痛苦的,熬人的,也不知有没有效果,因为以后还是会坏的嘛。可是对于有些人来说,“修灯”便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就像汉娜·阿伦特在《黑暗时代的人们》序言最末所写的: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illumination),这种启明或许并不来自理论和概念,而更多地来自一种不确定的、闪烁而又经常很微弱的光亮。这光亮源于某些男人和女人,源于他们的生命和作品,它们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点燃着,并把光散射到他们在尘世所拥有的生命所及的全部范围。”
注:作者是一位年轻的中国诗人,只是起了个二次元的笔名而已。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