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23岁,偷渡上岸,看到了我的家……

WechatIMG4808

题图 / Alessandro Tofanelli

 

十二岁时,克里希那穆提是位石匠,
陪我在桥上一起瞭望苦海,
海的尽头孤独神秘,
老人留在了桥上,

十五岁时,我不知航行了多远,
海中没有我的倒影,
我却映着它,

十九岁,海岸逐渐明朗,
一望无际,充满甜蜜,
我却把嘴巴的护照遗忘在桥上,

二十三岁,偷渡上岸,
看到了我的家,
开门后是一片汪洋,

作者 / 句号

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觉者,在诗人这里,变成一位石匠。如果克氏是石匠,那么12岁的诗人,是不是石匠雕刻出来的一具石像呢? 如果这是隐喻,是不是说诗人在12岁时就已然接受了克氏的教旨。

在诗歌的第二节,“海中没有我的倒影,我却映着它”,其实就是克氏教旨的体现:“空”或者“空性”,一种认识或者理解世界的方式。空性的石像,是没有影子的,但并非不存在,它映照着这片海,是苦海。

也即是说,诗人在12岁时已然窥破了人生的本质是一片苦海,但却依靠克氏的哲学作为航船,去勇敢的经历和面对。“海的尽头孤独神秘”,充满未知,但至少,他相信这苦海是有尽头的,所以才有这航行的勇气。

到15岁时,似乎来到苦海的中程,而同时他也通过对海的观察,体悟到了克氏的接纳苦海的方式:“海中没有我的倒影,我却映着它”。

19岁时,他看到海岸,内心充满甜蜜。这甜蜜无疑是即将抵达彼岸,脱离苦海的一种幸福感的充盈。他以为一切就要结束,即将获得彼岸的新生。但是,“我却把嘴巴的护照遗忘在桥上”。“护照”在这里是和最后一节的“偷渡”相对应的。

没有带护照而登岸,意味着不合法。那么“嘴巴的护照”是指什么呢?石像是不会说话的,他在这里代表的是一种“无言的空性”,或者“空性的沉默”,是一种因为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被拒绝的真理。

又在海上飘荡4年,最终为了“回家”,却要选择“偷渡”上岸,这里面也大有故事可参。如果我们把这首诗看做是一个少年的艰难成长史,那么这诗所隐含的似乎是一个有着什么不幸童年,渡尽劫波,长大后却又有家难回的悲情故事。而如果把这首诗看做践行某种世界观的体现,那么“回家”也并不意味着抵达了修行的彼岸,而只是一个新的航行的开始。

不管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不管这个“家”是一个真实的家,还是一个理念的家,最大的关隘是:回到“家”后,才发现这是一片新的海,或者说,一个新的轮回的起点。

一首精巧而意味深长的短诗,电影一般的画面叙事,似乎在讲述自己未完成的一生,将我们吸引进一个孤独而神秘的时间迷宫。这首诗无疑可以有更多的解读方式,你也可以尝试着以自己的方式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作者名叫“句号”,有意味的是,全诗每一行都以“逗号”做结,直到最后一句,仍然只是一个“逗号”。这似乎意味着,一切都没有结束,而只是暂时的停顿。

关于这位诗人,我们了解不多,只是通过一个认识他的朋友知道,他在和诗中回家的差不多年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也许在他看来,那也并非真正的结束,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停顿吧。

荐诗 / 流马
第3139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