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从来就不在乎国歌。
假如你想一想,那不是一首好歌。
对于多数人,“火炮红光闪亮”
调太高了,还有炸弹。
(总是,总是有战争和炸弹)
有一次,我在返校活动上唱这歌,
竟然把一向稳当的高中乐队带偏了调。
但那歌没什么意义,只是上场时
的呼召,年轻人打斗之前
需要进行的某些仪式。而那些
我们从未唱出来的段落,那第三段
“雇工和奴隶无处可藏”又如何呢?
也许,事实上,这个国家的每一首歌
都有一个未被唱出的第三段,当我们
盲目地唱着高调,在座位上摇晃着啤酒,
盼望我们的队伍取胜时,有一种残酷
正在我们的下面蜿蜒蛇行。不要误解我,
我的确喜欢那旗帜,喜欢它在风中起伏,
像水一样,简单,而且最美好的是,当它谦卑,
屈膝,被一个失去一切的人
紧紧抓住时,当它不是一种武器时,
当它闪亮时,当它被折叠地如此完美时
你可以把它收起来,直到它被需要,直到你
又可以爱上它,直到一首歌在你嘴里
犹如营养品,直到一首歌的音调
甚至被不老的森林,草木矮小的平原,
红河坝,一大片未被污染的土地
歌唱,这首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
在难以为继时仍可以在默默地歌唱,
它听起来就像一个人粗糙的手指缠绕着
另一个人的手指,好像在无底的洞穴里
一根被点燃的火柴,这首歌说我的骨
是你的骨,你的骨是我的骨,
这还不够吗?
作者 / [美国] 阿达·利蒙
翻译 / Phil
The truth is, I’ve never cared for the National
Anthem. If you think about it, it’s not a good
song. Too high for most of us with “the rockets
red glare” and then there are the bombs.
(Always, always, there is war and bombs.)
Once, I sang it at homecoming and threw
even the tenacious high school band off key.
But the song didn’t mean anything, just a call
to the field, something to get through before
the pummeling of youth. And what of the stanzas
we never sing, the third that mentions “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the slave”? Perhaps,
the truth is, every song of this country
has an unsung third stanza, something brutal
snaking underneath us as we blindly sing
the high notes with a beer sloshing in the stands
hoping our team wins. Don’t get me wrong, I do
like the flag, how it undulates in the wind
like water, elemental, and best when it’s humbled,
brought to its knees, clung to by someone who
has lost everything, when it’s not a weapon,
when it flickers, when it folds up so perfectly
you can keep it until it’s needed, until you can
love it again, until the song in your mouth feels
like sustenance, a song where the notes are sung
by even the ageless woods, the short-grass plains,
the Red River Gorge, the fistful of land left
unpoisoned, that song that’s our birthright,
that’s sung in silence when it’s too hard to go on,
that sounds like someone’s rough fingers weaving
into another’s, that sounds like a match being lit
in an endless cave, the song that says my bones
are your bones, and your bones are my bones,
and isn’t that enough?
by Ada Limón
相较欧洲一些国家,如荷兰、英国、西班牙等国歌动不动两三百年历史,北美新世界国家美国国歌的历史自然短得多,但也短得出乎你的意料。美国确定《星条旗之歌》(The Star-Spangled Banner)为正式国歌的时间并不长,仅仅九十年出头,这对1776年就出现了星条旗并且美国建国后除了南北战争四年外政治相对稳定的国家来说,确实有点奇怪。
美国国歌歌词早在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美英战争)期间的1814年即已成文,由当时的美国律师、诗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在巴尔的摩目睹了英军对麦克亨利堡的进攻和美军的英勇抵抗后,有感而发写下了四段式的诗歌。
1814年9月13日,英军19艘军舰用火箭弹和加农炮猛轰美军把守的麦克亨利堡27小时,光加农炮弹倾泻了1500枚以上,这也可以理解弗朗西斯会写下“火箭闪闪红光,炮弹空中作响。”(And the rockets’ red glare, the bombs bursting in air)的字句。
弗朗西斯的诗配上了当时非常流行的英国作曲家约翰·斯塔福德·史密斯作曲的《致天堂里的阿那克里翁》(”To Anacreon in Heaven”)作为配曲,取名为《星条旗之歌》。这首歌出现后,深受美国人民的喜爱,在19世纪时已经传遍美国,并会在独立日等重要庆典中演奏这个曲子。《星条旗之歌》进入军队是在19世纪末期,1916年威尔逊总统规定它在军队以及合适的场合演奏。
在1918年~1929年之间,一位执着的国会议员约翰·查尔斯·林西克姆在国会提了6次承认《星条旗之歌》为正式国歌的提案,但都没有通过。事实上,在当时美国还有两首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被视为国歌的有力竞争者,甚至被更多美国人的认可,分别是《美国,我的国家》(“My Country ‘Tis Of Thee”)和《冰雹,哥伦布亚》(“Hail, Columbia.”),前者采用了是“天佑女王”的优美旋律,后者则是典型威武雄壮的进行曲。
而《星条旗之歌》则是公认的难唱,它对音域的要求极广,要能跨越12个音阶,1.5个八度,从降B调,一直高到升F调。这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难于登天,即便是专业的歌手也常常出现车祸现场。如果选了一首极为难唱的歌作为国歌,肯定对于传唱来说是不合适的。
不过,作为战歌,《星条旗之歌》在军队里的影响力太大了,1930年,美国海外退伍军人协会发起了一份将这首曲子定为美国国歌的请愿,征集到了500万人签名。同年1月31日,该请愿被递交至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当天,Elsie Jorss-Reilley和Grace Evelyn Bouldin两位女士对委员会成员唱了这首歌,以驳斥这首歌对普通人而言音调太高的论调。实际上,这两位女士并不是普通人,Elsie更是一位非常专业的歌者,是海军乐队成员并经常参加电台的演出。
1930年至1931年,美国国会两院最终通过了将《星条旗之歌》订为正式国歌的法案,并于1931年3月4日,胡佛总统签署了该法案。
《星条旗之歌》的正式歌词本来有四组,大多数美国人根本记不住所有的歌词,现在大多数场合下,只唱第一部分作为短的国歌版本。最近十年来,美国歌词作者弗朗西斯曾是奴隶主的身份以及歌词第三部分:“那些雇佣兵、奴隶,没有地方藏身,逃脱不了失败和死亡的命运。”(No refuge could save the hireling and slave,From the terror of flight, or the gloom of the grave),也让美国国歌开始陷入了争议之中。为了避免争议,现在很多长的美国国歌版本,都已经不唱第三部分歌词,只唱一、二、四段。
在反种族歧视运动中,在美国一些体育比赛现场演奏国歌时,少数黑人运动员以及他们的支持者会不按原来的礼仪而用右手按住胸部而是单膝跪下。幸好就像美国国歌歌词里写的那样:“在这自由国土,勇士的家乡。”(O’er the land of the free and the home of the brave. ),美国保障言论自由,这样做也不会被拘起来。
荐诗 / 梅小排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