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饿的少女释放出她最初的卵子,珍贵如一粒粒粮食

WechatIMG13192

题图 / Aron Wiesenfeld

女孩照片 

女孩坐在坚硬的地面上,
一九二一年的旱灾,俄罗斯的
干碾机,把她震昏了,
双眼紧闭,嘴巴张开,
粗粝的热风把沙子
刮到她脸上。饥饿和青春期
正一起裹挟着她。她靠在麻袋上,
一层层衣服在炎热里摆动,
手臂娇嫩的桡骨弯曲着。
难掩其美,但她
正在挨饿。一天比一天瘦,她的骨头
变得更长、疏松。标题说
那个冬天她将同数百万人
一起饿死。在她肉体深处
卵巢释放出她最初的卵子,
珍贵如一粒粒粮食。

作者 / [美国]莎朗·奥兹
翻译 / 远洋
选自 /《重建伊甸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Photograph of the Girl 

The girl sits on the hard ground,
the dry pan of Russia, in the drought
of 1921, stunned,
eyes closed, mouth open,
raw hot wind blowing
sand in her face. Hunger and puberty are
taking her together. She leans on a sack,
layers of clothes fluttering in the heat,
the new radius of her arm curved.
She cannot be not beautiful, but she is
starving. Each day she grows thinner, and her bones
grow longer, porous. The caption says
she is going to starve to death that winter
with millions of others. Deep in her body
the ovaries let out her first eggs,
golden as drops of grain.

by Sharon Olds 

 

1921年,一场空前的干旱降临到苏俄。农民们刚刚翻越过滴雪未落的冬天,他们知道,旱灾和饥荒要来了,不过,这一次他们却不像过去那般有信心挨过灾荒,每家每户已经没有备粮了。

苏俄于1918年施行的战时政策把所有农民的余粮甚至口粮收集一空,为了保障城市以及战争前线。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如今的乌克兰全境,如此巨大的产粮区,无数人成批地饿死。放眼望去,道路上尽是长长的逃荒队伍,板车上的孩子全都瘦骨嶙峋不成人样,而大人也不断在绝望的行程中倒下,再也起不来。

据统计,发生在苏俄时期的这一场南括乌克兰的大面积灾荒有约200万至1000万人饿死,是人类近代史上极为严重的一次灾祸。其时,文豪高尔基呼吁成立赈灾委员会,却因质疑政府政策而被打压,委员会多人遭到逮捕,高尔基也无奈出国“疗养”。

是年七月,高尔基以个人名义呼告,希望国际上能对这个曾有过灿烂文化成果的国家施以援手。在他的奔走下,美国救济署基于人道,回应了高尔基,同意全方位支援苏俄抗灾。9月初,第一批计划救助100万儿童的粮食及衣物抵境,随后,数千万美元的粮食物资陆续抵达,同时抵达的还有足够保障上千万人的天花疫苗以及各类医疗物资。这一无偿救助行动足足持续了两年,至1923年苏联粮食大丰收而终。

这就是诗人莎朗·奥兹诗作《女孩的照片》产生的背景。

这是一张真实存在的照片,拍摄于1921年苏俄炎热的夏季,拍摄者是于1921年8月第一批抵达苏俄的美国救济署工作人员。当莎朗·奥兹看到作为历史回顾的这张照片的时候,她会想到什么?照片上的女孩,比彼时的奥兹年轻,然而如果她活了下来,那一定是奥兹的母亲辈甚至是祖辈了。她活下来了吗?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假如没有这一次跨越国别种族的大规模救助,她将会如“标题”所说,“同数百万人一起饿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该组照片是1921年俄罗斯大饥荒的真实影像,但并非诗人所写之照片)

莎朗·奥兹,出生于1942年美国旧金山,成长于加州伯克利,是美国极为著名、得奖无数的大诗人,她曾说:“我想,我写我的看法,它是对于普通事物、对于人的感觉。我不是知识分子,不是抽象思想家,我对平凡的生活很感兴趣。作为一个普通的观察者,让经验通过笔进入笔记本,通过手臂,离开身体,进入页面,没有扭曲。”这段话很好地定义了奥兹的写作风格,也在事实上诠释了她对于生命的诗写态度。

于是,奥兹从一次历史上的瞬间的看见,进入了历史。她的历史,没有军事、政治等时代的大口吻叙事,没有广角的人头密集的宏阔背景,她的历史,只有同为女性的一个人。这是一个被寥寥而精确的笔法勾勒出来的人,是一个小女孩。这个女孩经历了如下的词语:“坚硬”、“干碾机”、“粗粝”、“沙子”。是的,我们感受到了令她骨瘦如柴的饥饿。但她的饥饿又与千千万万人的饥饿有什么不同?奥兹说,同时,她是一个处于青春生长期的女孩。

从一张照片入手,奥兹以一个“青春期”把时间拉到她的当下,也拉到了我们的当下。时间在奥兹的笔下被情感所抹擦了距离,历史被这样一个女孩的形象凸显了它的意义。

饥饿,是一场生命的坍塌,而人的青春期,却是生命强劲的生长指涉。同时扭结了饥饿与生长的女孩,双目紧闭,似乎已经饿得一动不动了,可是她的衣服却在挣扎似的摆动,她体内的骨头,却在“弯曲”着,“更长”着,“疏松”着。饥饿与生长,这一残酷而张力十足的类比,以人道的立场,完成了我们人类对灾祸的警识与对生命的共情。

而诗行的最后出现人类生命的本源冲动,卵子,与粮食进行了一次类比,更是把这首诗、把诗人最具人性光辉的一面展现了出来,卵子是身为女人的最为稀缺的生命哺育之源,粮食,是大地母亲以其经受寒暑复始的坚韧奉献给全人类的生命哺育之源,如此拔高的视角和精准的类比,是超越的,它超越了灾难之所以成型的一切人为,也回答了生命的尊严是全人类的共同母题。

于是诗人,舍弃了潜在的那些场面宏大的“历史回顾”,聚焦于灾难之下的女性与哺育这一生命更深层次的主题,完成了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现实性的完满书写。

出于对与我们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的历史的思考,这首诗在我们的当下依然有着现实的生命力。如今,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以及相似的地缘冲突,不也正是一场大规模的生命坍塌的灾难吗,而又有多少在战争、病疫萎缩生命的同时,又在生长着的孩子,又有多少渴望着继续生长的成人、老人,有多少被人为摧毁的生命稀缺。诗人莎朗·奥兹给了我们人道的、给了我们赋予个体生命以尊严的视角,我想,这大概也应是读诗的意义。

荐诗 / 列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