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

WechatIMG13961

题图 / Jean Mallard

无题

如果天总也不亮,
那就摸黑过生活;
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
那就保持沉默;
如果自觉无力发光,
那就别去照亮别人。
但是,但是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
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洋洋,
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勇敢更有热量的人们。
可以卑微如尘土,
不可扭曲如蛆虫。

作者 / 季业

 

这段话没有什么特殊的缘起,它是我十年前的一条微博,偶然的有感而发而已。

大家也许会发现,我读的并不是最“通行”的那个版本,但这是我最初写的话。是谁第一个把它安在曼德拉名下的,根本已不可考,不过好像也并不重要。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文字也被做了一点调整,比如出现了“蜷伏于墙角”这种很有翻译腔的语句,可能是调整者认为这样更有英语表达特征,也有可能是认为这样显得更有力或更有文采,不论哪一种,想来都是蛮有趣味的。

我不太会写现代诗,但对现代诗却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我看来,这段话称不上诗,也称不上什么“散文诗”,它就是一段毫无文学性的表意语言而已,所以想到在读睡这样的诗歌公号上朗读这个会觉得有些尴尬。好在读睡的主理者们劝慰我说,作者本人出面朗读的方式,会对澄清长久以来的误传有所帮助,我领情他们的美意。

以上文字,请不做修改地连同音频发表。

 

自述 / 季业
视频节目制作人

最近颇流行一个话题,叫做“曼德拉效应”,起初我还以为说的就是季业的话以曼德拉之名传遍网络的事儿呢。谁知不然。

“曼德拉效应”竟然指一种认知偏差,比如人们都以为曼德拉去世很久了,谁知他还活着。得是多无知的人才有这种偏差呢——曼德拉确实已经去世了,但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久——这哪里是认知偏差,根本是没有认知好吗?

比起所谓“曼德拉效应”,我们还是说说曼德拉的名人效应吧。话不管有多深刻,从一个普通人嘴里说出来,说服力和传播度都是有限的,但如果安排在某个名家大V头上那就不一样了。想想那些寄生在孔子、鲁迅、莫言、王朔甚至白岩松名下的心灵鸡汤,多少无知的人深信不疑。

季业老师曾是媒体人,现在是视频节目制作人,很多年前就以“五重”的名字参与读睡的读诗,是读睡最受欢迎的声音之一。但季业不是公众人物,这段话被略加改造后安排在曼德拉名下,别说还真有那么几分匹配。毕竟曼德拉人设摆在那里,也是摸黑生存过的人。

但话分两头,版权所在,该是谁的就是谁的。尤其当一段话被当成写作材料写尽中学作文题库的时候,前面仍然冠之以“曼德拉说”,就太不严肃了,这关系到教育的严肃性。孩子们该如何运用一段被冒名顶替的假材料来谈真思考呢?从事教育和出题的人,难道不应该严谨地查考一下名人名言的出处吗?

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而这就是为一段话的来源进行“正名”的必要。

也正因如此我突然觉得,需要再谈一下所谓的“曼德拉效应”。人的记忆本来是不可靠的,但人偏执起来的时候,往往就只肯相信个人记忆,这是很可怕的,特别是一些认知被锁定而不再发育的人,就更是如此。

他们的认知本来就来自那些不负责任的教育下的假材料、假历史,当有人拿出真实的历史给他们看的时候,第一反应很可能就是:这是假的。连天将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都掰扯不清,更何况别的呢?

为一件小事“正名”,现在看来如此不可能。“曼德拉说过……”并不会因为今天的这篇小作文而消失。历史就是这样,在虚假和谬误中不断向前,但正因为有真实的存在者在反对那些虚假和谬误,这历史才显得有意义。

“可以卑微如尘土,不可扭曲如蛆虫”,什么意思呢?就算是摸黑生活,你可以活得卑微,但不要做坏事,不要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虎作伥,更不要和黑暗做出卖灵魂的交易。

季业说他的话只是“一段毫无文学性的表意语言”,谦虚了。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段流布极广的文字,没有文学性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喜欢并且愿意转发,并非仅仅因为它说的“有道理”。“有道理”的话太多了,为什么单单是它呢?就算不是诗,但毫无疑问是诗的。

 

荐诗 / 流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