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两种痛:一种是专业的,一种是业余的。
——托马斯·格林
手腕痛
痛的地方先是有了心跳
然后有了呼吸
不仅手腕痛
身上的痛此起彼伏
像住着很多人
他们各自有心跳和呼吸
这和怀孕不同
胎动时
肚子里住着
一只兔子
这和生产不同
宫缩时
黑压压的士兵
越来越密集
2022.6.12
作者 / 李又青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问出了一个如今看来令人心酸的问题: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
文学是不是一种巧言令色?
无论正派的文学创作者怎样回答这个问题,都无法否认它所隐含的诡辩性质,即诚实者和撒谎者同时回答:我没有撒谎。
令人震惊和愤怒的是,此书的推荐者,微博名为“鹦鹉史航”的所谓“文化大咖”,就把文学置于了比巧言令色更令人不齿的地步。它甚至为性勒索以及性压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道德支持!
近期,公共社交媒体接连爆出范新和史航针对女性的侵害和骚扰事件。两起事件中,受害者都不止一个,更多的受害者在被伤害的当时,都因各种原因选择了沉默,选择了自己承受伤害事件的全部疼痛。一种疼痛,如果不被赋予话语权,如果不在平等的语境中呈现,那么,最终不仅纵容了施害者,还在最大程度上涂抹了玩笑与侵害的边界,导致施害者拥有更多熟稔的加害手段,以及,出现许多本不应该出现的“厌女”观点。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有关女性的疼痛之诗,疼痛是为了唤醒,唤醒女性对自身的关注,唤醒我们所有人对边界的关注。
我们先来看看日本近代作家尾崎红叶的《二尼姑色谶悔》这个小说。故事颇曲折:日本战国时代,一个尼姑外出化缘,在深山迷路,被另一庵子的尼姑接待。夜晚,两人坐在油灯下畅谈,竟发现原来两人爱上(或者说遭遇到了)同一个男子。男子在战争背景下,颠沛流离,辗转各国,不断被俘获,再被迫上战场,最终死掉。油灯下的二尼姑凄凄楚楚,幽怨交加,她们所谶悔的,或者说,文本所折射的,是政治动荡不仅牺牲了男子,而且牺牲了男子背后的两个女子的幸福。而油灯也在修辞层面,成为男性话语权的象征。
之所以要引这个故事,是因为它的典型性,直到现在,我们或者仍然没有脱离出《二尼姑色谶悔》里边的有关女性的视野:女性相关的一切讨论,全都在男性中心的语境之下:两个尼姑的幸福是绑定在男人身上的。
我们回到诗歌的探讨范围。视野的局限,我认为,是导致一部分人“被动厌女”(一方面心疼受害者,谴责施暴者,另一方面又持诸如“女孩穿得太暴露”等或隐或显观点)的主因;男性中心语境抹杀了(特别是女孩子遭受的)疼痛,让一部分人更容易共情作为罪犯的男人,或者不如说,作为男人的罪犯。
这首诗让我产生了上述联想,以及从审美的角度,体验到了“唤醒”的途径:确立一种疼痛意识。去正视,去观察,去体认一种“痛”,“痛”才会唤醒自我。对痛打上引号是因为,在诗行的引导下,痛不仅是一种感官表述,同样是一种意识,具备普遍性的意识,而这个意识决定了“我不是一个人”。
比如手腕痛,这是一种基本的无差别疼痛,但是,当我们凝视它,痛就会启发痛,唤醒痛,就会经由联想而走进性别专属的疼痛,对女性来说,是胎动,宫缩等等,这些痛都各不相同,都有各自的心跳和呼吸,于是也就有了各自不同的语境。它们独立、清晰又相互关联,它们有自己的故事,它们作为每一个故事的结果,描绘或者确立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不是被任何形式地他者化,不会把自身处境置于那一盏男性话语权之油灯之下。相应的,更多的女性也就不会被各行业的、各个层面的“话语权”所压榨。
全诗冷静,克制,与这些近距离的切肤之痛保持着惊人的疏离感,形成了独特的张力。化用本诗所引托马斯·格林的话,世界上有两种疼痛,一种是女人感官的,一种是“厌女”视角的。
而标题既让人心酸又让人欣慰。并不是一个人偶然地遭受侵害,同样,也绝不是一个人孤单地在反抗。希望我们都能被那些彼此连结的痛唤醒,从而使得我们拥有更多的友善与关爱,更能够互相支持、帮助。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