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脸照亮了星辰

配图 / Noah Pharrell

 

▎二零年代与虚构的风景   

在隐形的N处
连续呕吐,它
油漆过的风景
高速运转的引擎
让我晕眩,胃难受。
跳进空白的纸张;跳进
未建模的像素城  虚构
一个非模型化的人。星期三
我们在同一块液晶屏相遇
像坐在同一个监牢。“殊异吗?”
她手举棉花糖,扭过头问。
她的心像清晨。
夜从火星一跃而下,背着降落伞
缓缓下沉。
她的脸照亮了星辰。照亮了,
所到处的算法工程师与虚拟主机。

作者 / 夏宏
选自 / 《空白记忆有限公司》,空白像素实验室,2023

 

科幻诗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只不过在中国大陆,似乎只是近些年来才逐渐开始有人关注和尝试这一类型。翻译到中文世界的可借鉴资源,也并不算多。瑞典作家哈瑞·马丁松发表于1956年的科幻太空长诗《阿尼阿拉号》是一部代表作。这部作品诞生于美苏太空竞赛正式开启的前夕,由103首诗组成,以诗的语言魅力呈现了在极端情境下的人类境况和精神感悟。而在为数不多的汉语科幻诗写作者中,诗人夏宏用力最深,他的一大批成规模的、深入当下精神肌理的诗作可谓是独树一帜。

科幻文学理论家达科·苏恩文认为,科幻小说是一种以认知间离为基础的小说。它通过构造一种想象的框架或一个在作者的现实经验环境之外同时并存的拟换性可能世界,来实现对现实的一种反映和思考。科幻因此带有一种对时空关系的玄思之美,对生存处境的反省之美,对庸常人事的透视之美。

这一思路同样可以用于理解科幻诗,但由于篇幅和展开方式有别于科幻小说,科幻诗的意义可能并不在于生产新奇情节,而在于以科学认知和科技手段为启发提供新的视角,进而重新审视人的情感和心灵,探索人类深层次的情感方式和思维方式。

夏宏的科幻诗写作,以克制的语调,唱出了一缕缕音量微弱的哀歌——即由大跨步的科技发展和全覆盖的娱乐至死构成的乐观主义高歌所掩盖着的,传达着不信任的哀歌。尽管世界已经景观化、屏显化了,但诗中“我”仍在渴望交互,仍在呼唤着人与人之间的光亮。这不正是关于我们真实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个寓言的吗?

 

荐诗 / 曹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