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
轮渡时刻
那人在酒馆旁边等
我坐在对面
我说:再见
在窗下
我挨近
在他
脸颊上吹气
我想
某种软弱的动物性
我不抗拒
你对我做的
我说
我穿过
而已
作者 / 夏宇
选自 / 《夏宇诗集六种加一》,新行思出品
夏宇的诗集《摩擦·无以名状》中的诗是其实从上一本诗集《腹语术》重新剪贴出来的一本诗集,也就是说这首《一件黄色雨衣》中的不同字段分别来自《腹语术》中的不同的诗歌。
夏宇在《摩擦·无以名状》的跋文《逆毛抚摸》中是这么描述这个创作过程的:
读完这些摘抄的创作谈,我觉得我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剩下的就是像夏宇所建议的那样,如果你已经读过《腹语术》,那么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指出《摩擦·无以名状》里的哪个句子是出自《腹语术》的哪一首诗,而如果在先读了《摩擦·无以名状》再读《腹语术》,就有了另一种寻找原诗的乐趣,用夏宇的话讲,这叫做“把腹语术当作回声”。于是,作为后一种读者的我,就先后根据这首诗,先后在《腹语术》中找到了:
肯定还有别的词段有待发现,而这也成为一种阅读的乐趣。
不要以为夏宇这样玩就已经很“游戏”了,后续她还有更多更极致的玩法。她的诗集《粉红色噪音》来自于一款互联网早期的名为Sherlock的初级翻译软件,输入英文诗歌然后经过“翻译”产生出一首机械粗糙的汉语诗,她称这是语言被谋杀的第一现场:
这就是《粉红色噪音》的“创作过程”,而最新诗集《验证您是人类》则是对《粉红色噪音》通过ChatGPT的全新翻译,并且还对每一首附带了ChatGPT的评论。
你可以把这称之为诗歌的行为艺术,但是正如AI在试探人类意识的极限,夏宇也在用这种实验,试探着诗歌或者说语言的边界。这种游戏式的探索,或许正在验证一种可能或者不可能——最终能够验证我们是人类的,或许仍然是诗歌——当然这也许仍然只是人类的一种自恋。
“总会有一天,一条超级USB线连接我的脑壳和它的终端,或是一个芯片植入我的手臂,它准备直接翻译我的脑波,然后她发现里面空无一物,它就接管了”。“完全可以想象,在某个点之后就无法回头了…..”
谁知道呢?
荐诗 / 流马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