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你不知道朗诵什么的时候,就会想起它

配图 / Hossein Goshtasbi

朗诵诗

想找一首适合朗诵的诗
但找不到。它尚未被写出
却急于被念出。什么样的场合
朗诵,都不突兀
都不会太私人的一首诗
让台下昏昏欲睡的听众
不被打搅的一首诗
什么时候念都应景,春天读
给万物开花的朝气,过年读
给你重新做人的勇气
这样一首诗,来布尔乔亚的沙龙读
不显寒碜,在地产赞助的活动读
也有底气,当着朦胧诗老大哥的面读
一样喊得出“我不相信”
这样一首诗,它最好
老少咸宜包罗万象
喜怒哀乐兴观群怨
这样一首诗,即便没人叫好
也进不了文学史
它活在当下,它随遇而安
每当你不知道朗诵什么的时候
就会想起它
如果它经常被想起
就仿佛真的有人关心诗歌
这样一首诗,不煽情不拖沓
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就结束了

作者 / 鳗鳗

“配乐诗朗诵”似乎是我国诗人最熟悉的文艺活动之一,甚至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会有意识地创作一些情绪比较上扬,自带韵脚的诗歌,以便达到某种感人肺腑或慷慨激昂的效果。这些“朗诵诗”和歌词有些相似,都有表演的性质,有时候成功的“演绎”甚至能为作品本身增色不少。

回到这首诗,从作品风格上来看,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元诗”(Metapoetry)。我们知道,所谓“元诗”就是以诗论诗的诗。张枣是中国当代诗人里“元诗”理论最重要的推动者之一,他的“元诗”理论受到象征主义影响,更接近一种“语言本体论”。如果说张枣的“元诗”写作侧重对语言本身进行“反思”和“追问”,那么这首“元诗”则是用一种口语化的语言对语言所产生的一系列“语境”进行有意识的“反讽”。

通常来讲,“朗诵诗”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情绪激昂,而这首诗用一种较为冷峻的方式处理这样“朗诵诗”这个题材,有一种反讽的意味在里面。这种“反讽”来自与这首诗本身的语境与这首诗的题材之间的反差效果。

值得称赞的是,这首诗有一种“随遇而安”的气质,可以在“布尔乔亚的沙龙”和“地产商赞助的活动”之间自由的创作,而不受干扰。这首诗的“反讽”是极为轻微的,没有过度的去进行批判,反而是以一种看似“不知所措”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使得这首诗并没有陷入一种说教。

荐诗 / 杜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