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抹背,一座矮小的山峰隐身

配图 / Kirill Stryukov

菱塘薛元中

 

高邮菱塘回族乡
一座三百余岁的清真古寺

寺里有一个大阿訇
叫易卜拉欣·薛元中
一米四几的个头
写了几百首古体诗词

老头儿成分不好
改开之后才接受经堂教育
当了伊玛目、去了麦加
归来后守这坊安拉的赐地
二十余年
守小了个头

这被叫作清真村的村里
早已无人
最年轻的老人
也过了六十

那天,夜幕笼罩高邮湖
薛元中礼完一天中
最后一拜

微驼着背,站起身
关掉灯
湖水般平静的笑容
从脸上漫出
高邮的秋色在笑容上驻留

步出礼拜殿
他穿过小院,裤边擦过古井
推开居室木门
一瞬间
月光抹背
一座矮小的高峰
隐身

作者 / 金马洛
选自 / 《父亲在耶路撒冷》,繁星诗歌出版计划

 
诗人金马洛本身是一位出版人,早年曾策划出版过作家李娟的《冬牧场》、诗人马雁的诗集散文集等一系列知名作品,也发掘过很多年轻的作者。这首诗的缘起也跟他的工作有关系。在其筹备出版《汪曾祺别集》的时候,曾几次远赴汪曾祺的故乡江苏高邮,不然你怎么可以想象一个地地道道的宁夏吴忠人,一直生活工作在北京,如何与一个高邮的老阿訇建立关系呢?金马洛有着自己的信仰,他习惯每到一地就去当地的寺院参观拜访,与寺里的大阿訇交谈。高邮菱塘回族乡那座三百余岁的清真古寺就是这样引起了他的兴趣,并产生了这样一首诗。

诗人省去与薛元中的交谈,除对其人生经历的略微交代之外,剩下的就只是对这位老阿訇礼完最后一拜之后的一系列动作的叙述。正是这一系列行云流水般的叙述,犹如神助,给这首诗带来一种神秘而幽微的跃升。

先写个人背景:一米四几的身高,写过几百首古体诗词,成分不好,改开后才接受经堂教育,当了伊玛目,去了麦加,然后守着这个寺院二十余年。一句“个头是守小的”,意味无穷。再写世俗生活不可阻挡的一面:于此同时,整个村子里已经很少人居住,年轻人多都去了大城市,村里最年轻的老人,也过了六十。

交代完以上,诗人开始一系列动作描写,虽略显繁琐,但每一笔都不可或缺:微驼着背-站起身-关掉灯-步出礼拜殿-穿过小院-推开居室木门-隐身。明眼人或许能够发现,我在这里忽略了几行更为重要的描写:

1、湖水般平静的笑容/从脸上漫出/高邮的秋色在笑容上驻留

2、裤边擦过古井

3、一瞬间/月光抹背/一座矮小的高峰/隐身

信仰者的笑容是平静的,平静得就像高邮小城旁边的那座大湖,而又平添了几分秋色。裤边擦过古井,十分传神,细微处的不经意的细节,一下子描摹出一种古今之感,现代的人,古代的寺,守望信仰的人依然在这里行走,裤边对古井的一擦,像是一种抚慰,又像是一种连接。而月光,和那个一米四的山峰在门后的隐身,也许是一种想象,但十足的画面感,带给人的感受幽微而震撼,不可言说。

我认为这是一首带着浓郁的信仰精神,甚至是超验色彩的诗。诗人在朴实而直接的叙述中,不期然先把他自己带入一种沉浸式的神往之境。这几乎不太像我认识的金马洛写出来的几行。金马洛自己也坦陈,他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写作有某种神性力量的相遇或引导。金马洛在另外一首诗中曾经这样说:“我愿在自己体内的水域里建造一条/承载祖先骨谱的隧道”。是不是,在拜访菱塘薛元中老先生的那一刻,那隧道已然悄悄儿神秘地向他敞开了呢?

诗人杨健对金马洛的这首诗尤为赞赏,在给金马洛最新诗集《父亲在耶路撒冷》的序中,杨键认为这首诗很好地回答了“诗是什么”这个古老的难题:

显然,在偌大的北京城,金马洛是一个偏僻的诗人,在我的感觉里,中心的诗人往往很难触及诗,往往是偏僻的诗人活在诗的真相里面,偏僻往往有一种鲜活的生涩之力,中心往往庸常,像诗却又不是诗,它是在最底层的乡土,最底层的民间,最底层的城市里养出来的硬朗,无人知道他是个写诗的,也不想知道他是个写诗的,但有一天他忽然成了一棵树,身心世界忽然之间在语言世界里安顿好了,估计连他自己也惊讶甚至无知于自己的成熟。

杨键认为这是一首由偏僻的诗人写作的真正的诗,“他百分之百击中了诗,但他自己并不知道它们是怎么写出来的,那些诗应该是自己涌现出来的,他只是记录了下来。”

 

荐诗 / 流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