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猫儿
攀爬过
果酱柜
顶部之后
先是右
前脚
小心地
再后脚
下踩
进入那空
花瓶的
里面
作者 / [美国]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翻译 / 傅浩
选自 / 《泥淖之歌》,吴小龙著,广西人民出版社
就此而言,这首诗的结构是清楚的,就是四个分节。这四节,后三节对应果酱柜的顶部、右前脚、后脚、空花瓶——它也对应猫下柜子的四个画面,这首狭长的诗,仿佛拉长了猫下果酱柜的过程,让目光随着诗行的跳动,一一停留在猫儿从高处下来的每一个动作、神态上。
这种动作的放大,加上果酱柜的顶部(高)与空花瓶的坑,再加上空行所造成的悬空感,增强了猫儿下来的危险性,让我们为它担忧,生怕它掉下来,掉进那个坑里。照此,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它通过诗行的错落,四节的结构设置,以及它与几个动作的搭配,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惊心动魄的场景。这是散文不能带来的。
但这还不够,它为什么叫《诗》而不叫《猫》,它与“诗”有什么关系?这首诗其实隐藏着一个双层结构。可以看一些细节,这首诗中的“前脚”“后脚”,原文为“foot”,它除了“脚”“足”的意思,也有“音步”的意思,通过这个双关,我们看到了它与“诗”发生了内在关联。
这样,这首诗的双层结构也就清楚了。一方面,这首诗是写猫儿从果酱柜下来过程之惊险;另一方面,它是写诗创作本身之艰难。猫儿下来的每一步,正如写诗每一个微小的音步,都充满了风险,都要小心翼翼。但是,它爬高、涉险,经历种种曲折、磨难,最终还是进入了一只美丽的花瓶——诗完成了。
值得注意的是,威廉斯以猫喻诗,也许意在说明诗的特点——诗,必须举重若轻,必须灵巧轻盈,如一只猫儿。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