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来说,分娩
是由孩子离开子宫的渴望所驱使。
但在照片里,一匹未出生的小马
颈部向内收缩,四腿向外伸开。
从这里开始了一切:
从乳房吞咽乳汁
直到乳汁干涸。
从边缘压榨财富
直到泳池索取它。
他吞下种子,他的骄傲
直到嘴角发白
她吮吸根部,担心
世界吞噬孩子。
当我死去之时
大地可会将我吞没,抑或海洋
假如我死在海上?
作者 / [美国]吉姆 · 莫里森
翻译 / 董楠
选自 / 《吉姆 · 莫里森诗集》,明室Lucida出品
The theory is that birth is prompted
by the child’s desire to leave the womb.
But in the photograph an unborn horse’s
neck strains inward w/legs scooped out.
From this everything follows:
Swallow milk at the breast
until there’s no milk.
Squeeze wealth at the rim
Until tile pools claim it.
He swallows seed, his pride
until w/pale mouth legs
she sucks the root, dreading
world to devour child.
Doesn’t the ground swallow me
when I die, or the sea
if I die at sea?
By Jim Morrison
吉姆·莫里森,大门乐队主唱,摇滚诗人,被誉为“20世纪最酷的摇滚偶像”、“最非凡的天才”,27岁英年早逝,其创作的《Rdiers on the Storm》《Light My Fire》等摇滚名曲令一代代青年迷醉。
这首诗选自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的诗集《新生物》。
在诗的第一段,莫里森看到一张未出生的小马的照片——颈部向内收缩,四腿向外展开。从分娩上来讲,这是一种典型的“倒生”现象。莫里森由一张照片开始,想象出一系列如同”倒放“的生死图景:这只小马好像并不想离开子宫,倒更像刚刚从外面钻进子宫一样;乳房吞咽乳汁直至干涸;泳池吸干池水;大地吞下树干;母亲和世界抗争,担心世界吞噬孩子……如果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去看,这些想象中的怪异的图景,无不昭示着诗人有一种“重归母体”的强烈心理需求和渴望。
心理分析学认为,当胎儿还在母亲温暖舒适的子宫里时,处于一种混沌未知的幸福状态,这时候胎儿与母亲是一体的,没有分别,胎儿也还没有“自我”的意识,心满意足,无忧无虑。当分娩的那一刻来临,孩子离开母体,独自被“抛”到这个冰冷的世界上,他与母体的连接便被斩断,开始作为一个“个体”展开生命的旅程。
但在人的基因中,早已烙下对母体舒适、温暖、安宁的记忆。所以每当一个人遭遇孤独、寒冷、痛苦、挫折时,本能地就会生出“重归母体”的渴望。可以说,重回母体/子宫,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一种需求和渴望。
但爱与死是统一的。“倒生”,对于胎儿和母亲,都是极其危险的,“生门”也可能是“死门”。诗人自然也知道,“重归母体”是不可能的,因此他便将“死亡”视作另一种摆脱现实世界、“重归母体”的途径。从那张未出生的小马的照片里,莫里森辨认出了死亡的另一种形态,那是安详的,舒适的,没有现实痛苦的,就好像还未出生之前,处在母亲的子宫里一样,幸福自得,无忧无虑。或者更进一步说,“死亡”是每一个人最终的“母体”,我们终究要回到那里。“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旧约·创世纪》)因此,莫里森在这首诗的结尾如此写道:“当我死去之时/大地可会将我吞没,抑或海洋/假如我死在海上?”
莫里森最后没有死在海上,1972年7月3日,他因心脏病发作,猝死在巴黎的一个公寓的浴缸里。如果将浴缸视作“子宫”的变体——温暖、舒适、放松,被液体包裹着,隔绝了外界的纷扰。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知他的脑海中是否回响起他曾经数次吟唱的那句歌词:“This is the end,The end of nights we tried to die”。
如果这就是结局,未免过于悲观了。死亡不可避免,但也不可怕,它本是生命的一部分。因为知晓有一个死亡的时辰在等待着我们,人们才会珍惜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幸福,活出意义。
“因为活着的时候人生有意义,”圣埃克苏佩里在《风沙星辰》中写道,“死去时生命才不显得虚无。如果死亡位于事物的秩序之中,就变得轻松了。当普罗旺斯的农民走到生命尽头时,他将自己拥有的羊群和橄榄树,一起交到自己的儿子手中,再由儿子世代传递着。谁属于农民的世世代代,就永远不会真正死亡。每一个个体的存在,在消亡的那一刻好像一个破裂的豆荚,将种子撒播到田野中。”“农庄不知死亡。死亡是母亲,死亡万岁。”
当一个人从容面对死亡时,没有恐惧,没有留恋,而是顺从地接受死亡时,那一定是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声音在向他召唤:“回家”的时刻到了。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