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作者 / 刘半农
(纪念“她”字诞生一百周年)
这首诗原本也是一首歌,歌词由刘半农所作,曲由语言学家赵元任所作,赵也是奇女子杨步伟的丈夫。
这首歌的出现,初心是为了推广一个字:“她”。
在五四运动前,女性并没有一个专门的代词,早期的汉语写作者都用“他”字兼指男、女及其他第三人称单数事物。“她”字的使用与确定,与刘半农关系很大。1920年,刘半农《“她”字问题》这篇文章的发表在学术上确立了这个字,而作为通俗歌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真正地让“她”这个字获得了社会认同。
可以说,“她”的出现,已经有了一百年,但也只有一百年而已。一百年前,风起云涌的年代,出过许多风云女性人物。在这里,我仅选择杨步伟、吕碧城、萧红三人,讲一讲数十年前的女性故事,以纪念这一百岁的“她”。
杨步伟是其中一个。杨步伟出生于1889年的南京望族,20岁时她自己退婚,并任崇实女子学校校长。1920年,她与赵元任相识,第二年步入自己选择的婚姻。此后,她成为了一名产科医生,并培养出了四名在各自领域里非常优秀的女儿。
杨步伟写过《一个女人的自传》。她心境澄明、性格飒爽,由于从小就有主意,从不甘受压迫,因此性格中并没有从前环境加诸大部分女性的凄凄艾艾的成分。退婚时,祖父是支持她的,她过继的父亲虽疼爱她,却要她在退婚信上加一笔,声明牺牲自己将来不嫁。杨步伟思路非常清晰,她答道,“第一,我不要有条件地改革婚姻制度;第二,他也不见得为着和我退了婚将来就不娶,我何必白贴在里头呢?第三,因为这个缘故,我更应该嫁,才能给这个风俗打破。但是我嫁不嫁须看我将来认识的人而定。”
父亲听了便由她自己决定了。而她亲生父亲,也就是她的大伯甚至扬言要处死她。所幸,祖父是新派的人,为她作了主。
她觉得“我有生以来到现在第一次我才是我自己的人。”杨步伟的个人生活是既合她自己意,又合乎社会主流观念的,本身又出身望族,因缘际会,一切顺利。
吕碧城则是一名惊世骇俗的奇女子。1920年,38岁的吕碧城赴美游学。她自由而潇洒地一个人进行了在路上的漫游,将游历所见写成游记《欧美之光》。
她生于1883年,被词学名家林鹍翔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著有《碧城诗稿》《碧城辞稿》《晓珠词》《欧美之光》《信芳集》等,译有《美利坚建国史纲》。她的太姥姥沈善宝是道光咸丰年间的女性文坛领袖。吕碧城父亲去世后,她住到了舅舅家。22岁时,她来到天津,得到了《大公报》主编英敛之的赏识,刊登了一首在饭局上当场写就的词:《感怀·调寄满江红》:
晦暗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廿纪看东亚。听青闺挥涕发狂言,君休讶!
幽与闭,长如夜;羁与绊,无休歇。叩帝阍不见,愤怀难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井底愿频违,情空惹。
此后,吕碧城被聘为《大公报》编辑,迅速走红。此后,吕碧城出任天津女学堂总教习,被誉为“北洋女学界之哥伦布”。
吕碧城个性张扬,是一个地道的个人主义者。因清末女性不具有财产权,她并未合法继承到父亲的丰厚遗产。据她们母女说,遗产被恶戚所夺。吕碧城通过工作、理财以及与洋人的生意,实现了财务自由。她在上海购置豪宅,出入有豪车、往来无白丁。她爱跳舞,即便因袒胸露臂被男权社会所诟病,也不改做法,甚至开办过舞蹈学校。
吕碧城是最早的女权主义者,虽然她不是那么激进。她写过《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等女权檄文。最厉害的是,在100多年前,她亦敢于终身不婚,不顾舆论对于才貌双全的她的议论与各种善意恶意夹杂的对象介绍。要知道,直到如今,也没有多少中国女性,敢于在婚姻成为奴役女性的黑暗工具时,说不。她悦己悦到了最后,既不被政治裹挟,亦不被男权收割。1943年,她在香港逝世,如愿让自己的骨灰落入海中、布施佛界。
此前一年,女作家萧红亦在香港逝世。萧红是真正稀有的作家,才华横溢。1920年,萧红才9岁,前一年,她母亲去世。10年后,父亲将她嫁给呼兰的汪家,于是她逃婚出走哈尔滨,一辈子没有再见父亲。不幸的是她又被汪家少爷找到,并怀了她的孩子,这是她颠沛流离的开始。汪家少爷抛弃了快要临盆的她,且丢下一大笔债务,此时萧军的出现成了她的一道曙光。尽管萧军与她相知相爱,她也用了萧军的姓氏,但是他的男权劣根性上演了。萧红才华远超萧军,却要负责在家做饭做家务等出去做工的他回来;他家暴她,言语间极其不尊重女性。
真正的才华终要冒出来。在这样不顺遂的生活中,萧红仍然写出了《呼兰河传》《生死场》等。可贵的是,她虽然激进,却也未被政治话语裹挟,始终作为一个人以及一个女人,真诚而热情地在书写。同时代许多空洞的文字都消散了,而她的始终在。
一百年前的她们有的有过精彩绝伦,更多的是无从选择。那么,现在的“她”,与现在的“呢?
荐诗/朱晓敏
今 日 话 题
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的编辑会上,大家讨论英语中“She”这个词该如何翻译,刘半农创造性地提出了用“她”这个字来替代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不过,他却因为发明了这个字被指责为“歧视女性”,他不得不在1920年写下《“她”字问题》,详述自己的理由,。
近日,杨笠在脱口秀上的发言,被人举报,理由是“歧视男性”与“消费男性”。各位男性和女性读者,你们认为,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欢迎留言。
第2850夜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