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你,到彼岸去

 

WechatIMG127

题图 / Daniel Ablitt

渡船

我和你在渡船上
要到那边的岛上去
那边古老的岸用一排世代的灰瓦屋顶
发出召唤
离开这边广阔得让人烦恼的陆地
到彼岸去,日子将在一棵枇杷树下
重新开始
甲板上浓重的汽油味和生铁味使人兴奋
江水用缓慢的流动祝福
两个逃亡的人
以最大马力承载此生此世
背囊里有着残存的青春
到彼岸去
你站在我的身旁
用男人的一个大气压罩住我
使我归属于你
太阳在头顶上永不变心
船把江当成道路,迈着庄重的步伐
在水面上渐渐留下一行字迹:我爱你
到彼岸去
江南六月的风
忽然吹响了身上的螺壳
刹那间,我感到整条江的激动

作者 / 路也

彼岸,代表着新生活,渡船,意味着经由某种途径向过去告别。

路也这首诗其实还有两首“前传”,分别是《木梳》和《江心洲》,再加上这首《渡船》,似乎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木梳》写的是诗人打算到南方和亲爱的人共同生活。整首诗可以看做出发前对南方美好生活的想象:

我带上一把木梳去看你
在年少轻狂的南风里
去那个有你的省,那座东经118度北纬32度的城。

接着又写:

我们临水而居
身边的那条江叫扬子,那条河叫运河
还有一个叫瓜洲的渡口
我们在雕花木窗下
吃莼菜和鲈鱼,喝碧螺春与糯米酒
写出使洛阳纸贵的诗
在棋盘上谈论人生

在《江心洲》中,诗人继续展开畅想:

把床安放在窗前
做爱时可以越过屋外的芦苇塘和水杉树
看见长江
远方来的货轮用笛声使我们的身体
摆脱地心引力

而到了这首《渡船》,则是距离美好彼岸生活的最后一步:

离开这边广阔得让人烦恼的陆地
到彼岸去,日子将在一棵枇杷树下
重新开始

陆地是此岸,烦恼也在此岸。“两个逃亡的人/以最大马力承载此生此世/背囊里有着残存的青春”,“残存的青春”尚可以在彼岸重新开始,而且,诗人将这种希望完全寄托于一个男人,并且以“太阳”来昭示这个“永不变心”的爱情:“你站在我的身旁/用男人的一个大气压罩住我/使我归属于你/太阳在头顶上永不变心”。

不得不说,在当代女性主义崛起的语境下,这种表达未免有些“惊世骇俗”,因为诗人在这里“勇敢地”回到了一种传统女性的认知,回到一个男人的“大气压”之下,并且将独立的归属权让渡出去,且“永不变心”。再联想到在《木梳》中,她对那种“名叫沁园春或如梦令的幸福生活”的向往:

用一把轻摇的丝绸扇子送走恩怨情仇。
我常常想就这样回到古代,进入水墨山水
过一种名叫沁园春或如梦令的幸福生活
我是你云鬓轻挽的娘子,你是我那断了仕途的官人。

我们应该理解,无论选择何种生活,如果基于自主,都是无可指摘的,更何况,古典时代的浪漫其实是一种更高更难以抵达的“彼岸”,能够敢于这样去畅想,就已经很有勇气了,更何况还要起而行之呢。在这个向度上说,路也可以说是敢于“舍身”的,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写作,都把自己毫无保留的投入进去。当更多的女性诗人焦虑于性别与身份,为独立和平权去呼告时,路也反其道而行之,或哪怕仅仅是留在原地,送走那些潮水,便轻而易举得显露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这,不也是一种独立吗?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得有与之匹配的立场。

“那座东经118度北纬32度的城”,那条叫扬子的江,运河,以及一个叫瓜州的渡口,可以确定,这个梦想之地,大概率就是扬州了。前段时间,为参加读睡朋友老腻和雨田在宜兴的婚礼,我和友人自驾从北京出发,走了一天一夜。在第二天下午的时候,到达扬州,经过润扬大桥时,在大桥左侧,我们看到那个名叫瓜州的古渡口,王安石名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对面就是镇江的京口区,而当我们谈论这些时,润扬大桥正好穿过一个叫做世业镇的江心洲。那时我们就约好,回程时一定要在扬州小驻,去瘦西湖边喝茶,也去找一找那名叫沁园春或如梦令的幸福生活的影子,可惜回程匆匆,竟然再次略过了扬州。

荐诗/ 流马

第2971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