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为爱而生,却为爱在受苦役

WechatIMG1959

题图 / Alexandra Levasseur

石匠

他不是为爱而生,却为爱在受苦役。

在北达科他,洛基山脉的东麓,一个匠人终日在敲打一块巨石。

他的恋人早已抛开了他。他没有恨她。他是个匠人。

他要把她刻成一幅举世无双的石像,因为她是他的女神,然后他将跪拜在她的膝下。

晚祷的钟声里,夕阳安祥地拂照万物,却掸不走他心上的阴影。

他把自己的忠诚以石的形象固定在山野,屹立在风中。他自己,宁愿是女神脚下一个微不足道的看护人,因为,他只是个石匠。

他不是为爱而生,却注定为爱在受苦役。

他说他愿意,因为他是一个石匠!

作者 /  玛丽·格丽娜(周庆荣)
选自 /《爱是一棵月亮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大约十年前,我在济南的一家书店看到一本名为《爱是一棵月亮树》的诗集,是第二版,作者署名“(美国)玛丽·格丽娜”。我当时认为这本书是继米斯特拉尔的《母亲》之后最优秀的散文诗

2009年春初,在山西原平的一次会议中,我遇见了这本书的“译者”周庆荣。他在几十人的会议嘉宾中极易分辨出来;不是因为他瘦而儒雅,也不是因为只有他用烟斗抽弗吉尼亚的烟叶,而是因为会议上最漂亮的几个女性都围绕在他的身边。其实,这次会面的前两年,我已经知道了他就是诸多读者百般寻觅其另外著作的“格丽娜”。月亮树下“格丽娜”自有其特有气场,这也是他给予我的一种独特的判断方式。

中外文化史上我们能阅读到许多如此匿名、化名、托名的天才之作,使得众多笨拙的后代学者焦头烂额。卢梭之时的法国如此,彼特拉克之时的意大利如此,江户时期的日本如此,十一世纪的印度、二十世纪初的中华民国也是如此,最伟大的时代都有辉煌的匿名之作。《欧洲假面文学秘密史》一书中,有一个结论直接说:那些托名为他人的著者,他们如此肆意地使用才华的唯一目的,只是想别出心载地嘲讽一下当代人的恶品味。

以《爱是一棵月亮树》细雨密织的温婉气质看,他没有这样复杂的恶意,倒是在细雨中注入了一些秘密的迷人闪电。他的新诗集《我们》更开阔,更令人喜悦;他从树下走到了田野上。像诗集的绒质封面一样,有踩着柔软丝绸徐缓而上茂绿树林之巅的感觉;有蓝天之下的海水味道,宽阔,绵延,飞扬,空气中有旧日之雨的信息,也有今日酒杯的形状;更有湖畔遮阳伞下慵懒地翻着报纸看十六岁的情人独自玩帆船的美妙。

如果在英国,伊丽萨白女王会很坦然地给诗人周庆荣封爵加位,并把王子的女朋友转赐给他。

图片

荐诗 / 周公度

《爱是一棵月亮树》这本书在豆瓣读书、百度百科上都有自己的词条,但是你搜这本书的名字,会发现很多人追问:玛丽·格丽娜是谁?为什么搜不到她的英文资料?

就像周公度指出来的,“玛丽·格丽娜”其实是“译者周庆荣”的一个伪托之名,想象里浪漫的女诗人竟然是个抠脚大汉!(开玩笑,其实周庆荣是谦谦君子文雅儒士一名)所以,今天也不会有英文朗读啦。

我问周庆荣这个名字的来由,他说“玛丽·格丽娜”其实是 May We Greener (愿我们更绿)的谐音。之所以这么干,无非是“托名写作,青春往事”,另外“尝试中西文化、两性融合,后来转入主体身份写作克服了许多写作惯性。”当然,这本书的销量也超级好,倒成了意外之喜。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成功的伪托写作。

今天推荐的这篇《石匠》,很显然故事原型来自古希腊神话里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神话故事里,皮格马利翁的痴情打动了爱神阿佛洛狄忒,爱神把皮格马利翁的象牙雕刻少女变成了大活人。

是不是想起那些和二次元等身大抱枕睡觉的宅男?作为塞浦路斯王、顶级雕塑家的皮格马利翁,大概是所有少女人偶玩家的鼻祖和榜样,宅男们应该在家里供上那么一座的神仙。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心无旁骛地爱上自己的造物,并乐在其中,一起走向合家欢的大结局。

但玛丽·格丽娜,说错了,周庆荣笔下的“石匠”有点不一样。石匠其实是个loser,被恋人抛弃了,他依然为其雕刻石像,这比雕刻象牙、玩二次元等身抱枕要累多了。

情感公众号号主们看到,说不定会提醒大家,千万要离这类行事极端的失恋舔狗远一点。可是石匠其实是很安全的人,他并没有去纠缠前任,而是把被抛弃的爱心,转移在了一堆石头上。他是一个很痴情,却又有着惊人创造力的男子。

“他不是为爱而生,却注定为爱在受苦役。”如果只是认为他用雕石头来纾解失恋的痛苦,那也是把他看低了。

“他说他愿意,因为他是一个石匠。”这才是本诗的题眼。一个人追求爱,又失去爱,当他失去了爱,却得到了“石匠”的身份。他接受了这一最终的结局,不仅愿意,而且很满意地强调自己是个“石匠”,这身份才是他存在的终极意义。

大概这个“为爱在受苦役”的故事里,也藏着周老师不便言说的“青春往事”,所以才造了“玛丽·格丽娜”这个名字出来吧。

荐诗 / 照朗
第3060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