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爹,年近花甲,在地里
仍想着去远方,劫回落山的太阳
我叔父,孤家寡人,在家里
自言自语,等那些多年未归的子孙
我族兄,携妻带子,在广东
一家人内心的荒凉,被机器的轰鸣声震碎
我大哥,埋骨他乡,在天堂
投掷石子,此时,母亲是一面伤心的湖水
我内弟,单枪匹马,在浙江
犹大的门徒,用罂粟花擦亮帝国的枪声
还有我,身无长技,在故乡
找故乡,二十九年雨打风吹去
大浪淘沙,一个家族浮沉千年
就这样,被生活的礁石
撞击得
七
零
八
落
作者 / 王单单
之前看《悲情城市》,有一节里,梁朝伟饰演的聋哑人林文清和好友宽荣等人在台湾久别重逢,去一个小餐馆喝酒聊天,聊着聊着,席间有一人开始轻声唱起:“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渐渐的,大家一起加入和歌,歌声越来越响……
身在台湾,身份认同却在东北松花江上,这是那个时代里普通人用歌声作证的现实矛盾。
导演侯孝贤后来聊《悲情城市》,说他想拍的,是“自然法则下人们的活动”。今日这首诗与《悲情城市》异曲同工之处,就是以普通人家的悲欢离合,来映射时代的巨大变迁,同样是“自然法则下人们的活动”。
一首十几行的诗,要比2个半小时的长篇电影浓缩得多得多,体验自然也大不相同。这里尤其推荐独立音乐人刘森(无边界音乐)对这首诗的谱曲演唱版本,我自己可以单曲循环来听。
这首诗所描写的家庭,不像《悲情城市》里的林家,遭遇了战乱、革命这样显而易见的外力冲击,却同样被一种看不见的残忍的巨手,撕得粉碎。身份认同是一家人,却身处四海异乡,这令得诗人在最后,要用七零八落的艰难排版,来表现出一家“七零八落”的境况。
这只时代的巨手,指涉的无非是这几十年来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它给无数新家庭开创前所未有的幸福场景,却又把无数旧家庭揉碎,再撒面灰一样播在各处。
关于这一点,诗人自己有过解释:“我十六岁离开我的村庄,到异地求学,接着人生就不停地发生转变,个人身份成了一个“外乡人”,而曾经的村庄,就摆在那儿,供我一次次返回,而又让我一辈子无法真正地抵达。某一天,当我再次回到老家,黄昏中,竟感觉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悲伤,当年灯火喧嚣的村子如今死寂沉沉,零星的灯火下,仅有的几个老人带着留守在家的孙子们默默面对着每一天的日落月升。我发现,曾几何时,似乎一夜之间我们都长大了,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离开故乡,求学、打工、死亡…….,直到村庄颓败,凋敝,耗空,成为自己最熟悉的陌生地。同时,在打工热潮兴起多年,农村人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族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改变、甚至是变形与扭曲。这些现实存在再与我个人的生活,亲情等糅合在一起,过滤为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促使我写下此诗。”(王单单)
这令我也想起远在家乡的父母,无法脱离他们在老家熟悉的社交圈,来到大城市加入我的家庭;而我也无法抛弃在大城市的工作与生活,重新回到家乡定居。
不断地破碎,又在破碎中寻求完整,个中的悲与喜,如鱼饮水,只有一家人才会知道了。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