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滑过窗花,勾住一块白衣角

木迷烟

秉烛

没有烛
但你说西窗外
有一盏微火
在那截细柱般高楼
荡着

讲了满房间鬼故事,甚至
月光滑过窗花
勾住一块白衣角,我们
也看不见雨夜
印下了晦涩的斑痕
冰凉情节,说着
却燃点起各自的传奇

一卷聊斋
画皮融落
露出脆裂的芯
回溯那段蜡住的
光影
烫暖着
滴尽了便煮成

一壶浓茶
没有酒
但我偶然低下头,却看见
杯中
荡着
似是我的
你的脸孔

作者 / 林夕

 

词神林夕也写过诗吗?是的,林夕写过。事实上,林夕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当年他的硕士论文原本计划写现代诗歌很重要的流派——中国新诗派(九叶派)。至于为什么没有写成,据坊间八卦,是因为梁同学(林夕本名梁伟文)的硕士论文久久拖着不交稿,被一遍一遍的催,最后,在一次麻将局上,梁同学又被催稿,一怒之下索性不写了,结果光荣肄业。

林夕与现代诗的缘分说来不浅。1986年,他在香港大学中文系就读期间,曾与洛枫、吴美筠等友人一同创办《九分一》诗刊,为香港本土现代诗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林夕的歌词创作深受现代诗的影响,在创作伊始,因为过于像诗,曾被评论界以“学院派”诟病。1986年,他还曾写过一篇《一场误会:关于歌词与诗的隔膜》,专门探讨歌词与现代诗的关系。林夕曾坦言,他“十分喜欢穆旦的一首诗《旗》”,“一读,就很惊叹,一点都没有卖弄技巧,但是很有深意,而且能有这么新的角度去写这么普通的事物”,“个人受他的影响很大”。甚至于后来林夕是以一种“报仇者”的心态,写下了《脸》那样抽象的歌词,足可见他受现代诗影响之深。

“梦”字上下拆开,便成“林夕”。或者说,林夕选择了“梦”作为他诗歌构形的逻辑。秉烛,却“没有烛”;情节“冰凉”,却“看不见雨夜”。但这丝毫不影响那盏微光,“燃点起各自的传奇”,将滚烫的“光影”蜡封。而那卷“聊斋”,几多传奇,不过是心魔的“画皮”,以幻为真,十方一念。也许,只有“梦”,才能让“心象”真正复活,也只有“梦”,能将冰封于逻辑下的“真实”解冻。

对于情感与官能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描写是林夕词鲜明的特点之一,他的这首少作《秉烛》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诗中最后一句写道:“但我偶然低下头,却看见/杯中/荡著/似是我的/你的脸孔”,纯然是观感并未有什么落实。而后来,人们果真在他的歌词的容器中,听到了“似是我的,你的脸孔”。

今天是林夕的生日。诗人“偶然低下头”,一如临水的纳瑟斯,自顾自影。有无蛋糕的“烛火”已然不重要了,因为“就算一屋暗灯照不穿我身,仍可反映你心”。

荐诗 / 豆子 & 曲木南
2013/12/07

 

题图 / 木迷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