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在此山中

木内达朗2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作者 / [唐] 贾岛

 

读睡黑手按:

近日,上海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中,部分一年级小学课本删除了古诗词,今日推荐的《寻隐者不遇》正是其中一首。我们特意邀请了一位同时是诗人的父亲,请他从诗人和父亲的角度,来谈谈诗歌对孩子到底有什么用?尤其是在人生最重要两个阶段其中之一的时候。

“安明,你记着那车子!”

这是写在一个工地的墙上的一句话,诗人艾青偶然看到了,觉得在那个场景下,仔细参之,这句话诗意十足。

仔细想想,没有前言后语的一句话,就这么直接而粗枝大叶地突然出现,既粗糙又不容辩驳,背后还貌似蕴藏着一小段故事,这个工地上的场景立刻浮现在我眼前:一堵红砖裸露而未加修饰的墙,几个大号的白粉笔字,由于必须要发力而显得劲道十足……

这段故事也很打动我,真正的诗意不是硬造出来的,它应该是生活中突然出现的一段精彩。

贾岛这首诗亦是如此,“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下、童子、采药,这些生活基本元素简单又真实,只是记录下来,就形成了诗意的最初铺垫。“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两句干脆就是童子的直接对白,只是简单的提取之下,就具备了可供人沉思的韵味,把诗意推向更深处。

若问这首诗好在哪里,我想大部分人都会说,“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既是平实描述,又好像蕴藏着某种哲理,用童子的语言,平白淡澹,却铺开了隽永的意境。能体会其大概、叙述其形状,又总有更深的东西在里面蕴藏,这就是韵味。它之所以直入人心,也许正是因为这是生活中自然出现的、毫无矫饰的、味道最纯粹的一段,谁不喜欢一个纯朴的人?谁不喜欢一个无意中发现的动人场景?只有不强大的人才会喜欢那些口号和愿力,硬加在他身上,像摆拍新闻,像传销。

但是,诸位,偏偏在某些改良过后的小学课本里面,这么美好而值得咀嚼的诗已经找不到了,当你想看到那些自然纯朴的美,在你面前的却是粗浅、明确、励志,“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从语言的功用上讲,一直有声音说,汉语语义的确定性要差于西语,并不适合在学术交流等需要清晰表达的场合。但是,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最好载体。功用和文化本身并不冲突,“功用论”本身没错,“唯功用论”却实在是有点对不起人类如此进化的大脑。

我身边的大部分人,一生读诗往往集中在两次,一次是童年和青少年,一次是作为父母抚养自己年幼的孩子。我以为这很有道理,它们恰好出现在一个人探索生命的两个阶段。

真正的人生是什么?它不应当是你作为一部机器忙碌着而无暇看看四周的时候,它也许应当是这些——当青少年的你心灵在飞速成长,发现各种大门应接不暇地向你打开;当初为父母的你经历了那奇妙的十月期盼,发现一个如此复杂的生命就从无到有一点点孕育出来;当重新进入生命循环的你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在子女身上,用另一个角度感悟生命的过程……或者,是在那些片段里,当你从一个陀螺般的状态里停下来,当你午夜忽然想爬到窗台上,当你睡前想读一首诗……

人生并不在那些清晰的技能书里,并不在那些包罗万象的某某指导大全里,它就在你的生命中,在你朗读、静思、眺望、虚度时光……这些没有任何功用的生命片段中。

所以,请给孩子们保留这些窗口。请不要觉得他们不懂,请不要只是帮助他们配备技能,请不要只是为他们量身订造那些精确的、有用的玩意儿。

古诗的韵味、节奏、平仄、气象等等,孩子们不一定能完全懂得,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这些古诗就像一个钥匙孔,里面可以慢慢看到比生存技能更宝贵的东西。也让他们知道,他们要找的终极答案就在这里,只不过要慢慢寻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荐诗 / 陈可抒(运营诗歌公号:可能的抒情)
2014/09/17

 

题图 / 木内达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