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摇落露为霜

Image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作者 /  [魏] 曹丕

燕歌,燕地之歌,悲凉激越,变徵之声,如荆轲刺秦时所唱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曹丕在年轻时随曹操南征北战,很有可能也去过位于保定的这条易水。在燕地的军旅生活中,一说他随军进攻乌丸一直到渔阳,今天北京密云一带,另一说他主守邺城,今天邯郸一带,反正都在古燕之地,此诗应该完成于那个时期,当时曹丕二十岁上下,政治上还未出头,写点男女思恋的作品最是自然不过。

三曹中的曹植也写过类似的作品,“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同时,此诗中也有“贱妾当何依”的句子——曹丕和曹植都愿意把自己cosplay成哀怨、卑微的女人,比女人还女人,这 个现象挺有意思,也许正是对他们政治生命的直接反映。比如他们的父亲曹操也写过悲伤,也写过月亮,写得却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完全是一副英雄寂寞的样子,而且曹操一生中从没有花费过笔墨写女人、揣度女人、甚至扮演女人,恐怕是因为大男人、大英雄远远没有做够、没有过足戏瘾吧。而 二曹又各有不同,曹植一直生活在忧思之中,写的诗就比较接地气,有闺情,有艳歌,有仙人,有边塞,也有“多男亦何为,一女足成居”这样直近于老杜三吏三别 的现实主义之作,所以其作品摇曳多姿,可读性强,而曹丕在短暂的压抑和忍耐之后成为了最高权力的接班人,写诗也开始四平八稳,不免吟出些“常吟永叹,怀我 圣考”的句子,这样的心曲能够向谁吐诉?我等平头百姓恐怕难解其心,这就显得《燕歌行》这样的作品有多么可贵。

仔细看起来,本诗在细节上其实并无过人之处,像“草木摇落露为霜”什么的多有前人可以借鉴,其它的句子也尽是大白话。但是,为什么本诗能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并且能在同时代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呢?这应该完全是结构的功劳。

隋唐以前的作品,往往一字有一字之力,一句有一句之意,又因汉语以主谓宾为结构,五字以内可以概括全意,所以五言居多。譬如“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是典型的有字无情。感情是曲折的、婉转的,如果每一个字都用力地咬在实处,相互无差别、一般轻重,情感还怎样传递?所以《陌上桑》的动情之处在于排比互意的“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四愁诗》的感人之处在于层层阻碍而又前后呼应的“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父艰”和“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燕歌行》前面三句一段,后面两句一段,每句均有韵脚,在音律上构成反复咏叹的效果;通篇采用七言,加强了虚字的使用;也因为七言的容量大了,很多句子都采用前后两主语的并列结构加强效果,如“秋风萧瑟”和“天气凉”并列,一句之中也构成回响反复;再加上全诗推进缓慢,“群燕辞归雁南翔”在后面“慊慊思归恋故乡”中有所映射,“念君客游思断肠”在后面“忧来思君不敢忘”中有所呼应;以上种种,使得本诗读起来清爽可口,音律铿锵,连绵不绝。

荐诗 /  coolchanger
2013/10/29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