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中,我只抱过我的父亲两次

0109

相册(四)

假若我要在哪里拥抱他的话
那会是在河岸上,在那个夏天
我去寄宿学院之前,他正当盛年,

而我那时并没想到,他那么坚持
随我同行,是因为我很快就会离开。
那原本可能是第一次,但没有发生。

第二次才真的抱了他,在新渡村
有个晚上,他喝得太醉,需要有人
帮他把裤子扣好。而第三次抱他

是在楼梯口,那是他的最后一个星期,
我帮他上卫生间,我的右胳膊
托起他腋下渔网似的重量。

作者 / [爱尔兰] 谢默斯·希尼
翻译 / 范静哗 罗池
选自 / 《消失的岛屿:希尼自选诗集1988-2013》,人民文学出版社 九久读书人

Album (IV)

Were I to have embraced him anywhere
It would have been on the riverbank
That summer before college, him in his prime,

Me at the time not thinking how he must
Keep coming with me because I’d soon be leaving.
That should have been the first, but it didn’t happen.

The second did, at New Ferry one night
When he was very drunk and needed help
To do up trouser buttons. And the third

Was on the landing during his last week,
Helping him to the bathroom, my right arm
Taking the webby weight of his underarm.

Seamus Heaney

 

我在心理学领域从事相关工作,写过不少有关家庭关系、亲密关系等方面的文章。有时候会觉得,理想中的关系状态离自己非常遥远,比如与父母进行坦诚的沟通,绝非一件易事。

若是仔细思考是什么阻碍了自己,好像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笨拙,或是因为父母的强势,而更多是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真正向我展示、示范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关系。

所以,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总有很多常见的模式,比如儿女与父亲的关系。在小时候,父亲常常是力量和权威的化身,他的作用更像是指引、保护,甚至有时是威吓,为了让我们快速成长,为了让我们超越他,而很少是为了让我们真正地靠近他、了解他,无论他的内心多么关爱我们,多么渴望能与我们更深地连接。

希尼的这首诗最开始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典型的父子关系。在他少年时要去远处求学,父亲坚持与他同行,送完这一段漫长的道路。或许,父亲意识到,从此以后,自己的儿子要开始独自承受这个世界为他准备的命运了。但是,他不会说出自己的担心,不会说出自己的不舍,只是用这个看似不必要的送行来展现自己的心情。

当然,这是诗人长大之后才体会到的。这本该是他第一次拥抱父亲,然而当时他并不明白。即便如此,在随后的漫长时间中,他也只是抱过父亲两次。第一次是父亲醉酒的时候,他连自己的裤子都无法扣好。父亲为什么喝得烂醉如泥,或许是因为生活的苦闷,或许是因为感到自身的衰弱,与当年送行时的“正值盛年”形成对比。

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是父亲去世之前的最后一周,诗人抱着、架着父亲去卫生间。对于这样的时刻里,诗人看似只是在平静地叙述,但“渔网似的重量”将他内心的感受非常精准地表达了出来,简直是神来之笔。

如果你有过撒网捕鱼的经验,你更能理解其中的意味。将渔网整理好,摆好姿势,用力撒向水面。当渔网下沉片刻后,再将渔网反复提拉,缓缓收紧。每一次提拉,你都能感受到渔网在水中的重量,而这种重量连接着水下黑暗和未知的世界,你不确定自己是否捕捉到了什么。

在抱架着父亲的时候,诗人似乎从这种重量中感受到了一片深沉而令人不安的水域——死亡。然而,他什么也做不了,即便他会将父亲架回病床,父亲仍旧在不久之后被这片水域淹没。

这首展现父子关系的短诗写得深沉内敛,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张浸在水里的渔网,当我们阅读的时候,我们也感受到了某种重量。

荐诗 / 冬至
2019/1/9

 

 

题图 / Vincent van Gogh

发表评论